北国之行,梦于年少时期蒋大为那首《北国之春》“亭亭白桦,悠悠碧空…”中藏着对故乡的思念;年稍长一些,又有朴树的《白桦林》中“静静的村庄飘着白的雪,阴霾的天空下鸽子在飞翔,…等我回来在那片白桦林…”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以及对和平的向往。小学那篇课文《林海雪原》里关于没过膝盖的雪种下了小小的种子:此生一定要到北国去看一看,在高高的白桦林下咔擦咔擦的踩着没过膝盖的雪,一步步往前挪,身后留下一串串脚印…我要亲临那存在于现实之外,停留在书本媒体之上的生活。整个行程前后因各种原因纠结到临行前两天才定下来,五天四晚,行前有些彷徨,担心;结束后留下来满满的感动,心疼。
感动。
一是关于伐木工人。在雪乡展览馆显示屏上看到关于海林森林工人解放初期伐木的相关图片介绍。那一刻,心底阵阵泛酸,静静的看他们付出的点滴。在林场,零下13℃的样子,踩着没过膝盖的雪,玩了半小时便感到四肢生疼,脸部发僵,呼吸道刺痛,风景再好再不舍也不敢久留。后来才知道伐木工人在林场内一工作就是几个月,几乎与外界断联,早晚就大碴子粥下咸菜,中午冻窝头下咸菜,渴了就地抓把雪吃下。白天汗水一趟趟湿了衣裤,晚上回到窝棚里解下绑腿时,里外衣裤都冻在一起,搭在火炉旁烤到第二天接着穿。就这样反复反复直到第二年四五月开春才能出山。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仅仅一个黑龙江省,就占了全国约一半伐木的量!
二是关于抗美援朝战争。今天的我们裹着如此先进的装备:羊绒衫,保暖衣,暖宝宝,暖足贴,雪地靴,保暖裤,羊绒围巾,羽绒服…在雪地里呆不了半小时就喊受不了。当年抗美援朝的官兵,破洞棉衣,食物紧缺,雪地里一趴就是几小时,且一动不动,战斗打响还得从战壕爬起来冲锋陷阵…老一辈如此艰辛打下来的江山,今天我又有何种理由去抱怨工作环境的恶劣?又有何种理由停下奋斗的脚步让自己躺平?写到此,我应了女儿的呼唤,她问我为何如此没精神,实际是感情停留在感动中…
心疼。
一是马和狗子。此趟行程,有个项目是马拉爬犁。给我们拉爬犁的马左后腿有些陂。我刚好在陂脚的那边,看着马一瘸一拐走在我面前,顿觉110+斤的体重成了负担,我为何长如此胖,让马难受了。刚上爬犁几分钟,我问赶马人还有多久到目的地?答曰远着呢。于是在爬犁上坐了多久我就心疼了多久。当返程看到了出发地时在我的再三要求下我下了爬犁,在寒风中用冻僵的双脚走回了出发地,我再也受不了那种心疼对我的折磨,即便它是个牲畜,即便它生来就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也受不了那种心疼带来的折磨。雪乡有只陂脚雪橇犬,一瘸一拐的跟在另一条雪橇犬身旁,为何不能在家里呆着养老?真叫人心疼。
二是树。大秃顶山,为了游客也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一座山,被硬生生砍出了双向四车道、环形车道、供游客玩耍拍照的大坝、上山步道、下山滑道…一共有几十辆来往的雪地摩托和类似坦克的雪地车辆通行。山上的原始树木所剩无几,地上白白的积雪被车辆释放出来的黑烟污染成了乳白色甚至灰黑色,雪后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柴油烟味,刺鼻,想吐…下次我一定不要上大秃顶山,远观就好,不想再打扰了它的清净,哪怕少我一个不少,我也不会再去。
明天计划去看看731遗址,带孩子一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果有时间去看看九一八纪念馆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看看为国家重型机械做出突出贡献的摇篮。
未完待续…
梦,不能没有,做了就有实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