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其心,不苦其志 ——《文化苦旅》书评
每一个文化境地都是历史与智慧的交汇撞出的光芒。《文化苦旅》共有31篇,余秋雨选择的探寻之路由北向南,这段路程有很多是广为人知的旅游圣地,也不缺一些小众的文艺景地。不同一般游记写风景对主观情感的影响,而是对历史文化圣地客观的见解,不是表面的存在抒发,是在深沉反省中心的文旅。 余秋雨在写西北历史风景时,比如《莫高窟》或《阳光雪》中,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象描述了大漠荒芜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 其中《道士塔》是选录高中语文课本的一篇必读散文,也许这篇没有别的文章那么畅快淋漓,那么散得让人相得益彰。但是它是最走入并刺痛人心的温柔的刀,白话文的白描艺术在一点一滴地将莫高窟的美与王道士的无知与势利相衬,讽刺了不仅仅是当时的人们的狂妄自大,更是国家政权如同纸老虎一般的存在,他用了把自己穿插在那段历史的手法,道出现在人们在回顾那段不堪场景时的种种拔心的撕裂的悔恨与愤怒,伸出的手挽回却仿佛抓水搬无力去收回。它是一个场景再现,文中写到“我好恨”,恨自己为什么不生在那个时代,恨自己现在依然挽回不了那段屈辱的代价,以恨得高潮激起读者的满腔怒火,最后用国内专家越是屈辱越是加紧专研,和日本学者的说法抑制住了每一个人心中的火焰,告诫世人历史不是用来反复强加仇恨的,而是避免重蹈覆辙。
在北上广那样繁华的都市景象正流行的时候,西北的黄土更显荒凉。而在他的笔下,你不会感觉西北是一个荒凉的文化沙漠,而是会将自己置身于灿烂历史中去触碰现在留下的痕迹感悟中华文化的悠久,在文化苦旅的开篇,便深刻感受到生活在一个被现代充斥之外的千年文化机载的圣地,可以比别人先近一步走入敦煌文化,西北的魅力不会在你的抱怨中消失,而是在懂它的人眼中繁荣。 旅途继续向南,《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却是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的形神俱佳。 在美国刚庆祝建国200周年,澳大利亚也在庆祝他们的200周年时,苏州城悄然度过了自己的2500周年的生日,余秋雨对此写:“时间之长,简直有点让人发晕。”苏州是江南的代表,他借用古时多少文人武士在苏州玩够了回京,反过来鄙薄苏州,看似是对当时人们的行为嘲讽,其实是对江南文化从古到今被人们以生活化而习俗了,忽略了江南文化所带给中国人的内外优雅端庄,江南文化始终是一个形的存在方式,在人们脑海和生活中贯穿,说不出具体的意义何在。
余秋雨在江南游时,看到江南特有的文化风俗,本是一个宁静的有山有水的大自然,却被世俗物流所风化,他在文中用了大量诗句对此感叹,感叹之余是呼吁大众,江南文化的精髓没有人能说出来,但是能在生活中珍惜它的存在,且行且珍惜是一种最好最真实最本质的传承。 文化苦旅在写景鉴人的文章之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牌坊》《庙宇》等。他的行程并非游山玩水那样简单,还是对过去风土人情的深长回味。以全国各地的文化遗迹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以深刻思想和极具震撼力的语言,揭示中国文化内涵,考问历史和人生的深层意义。余秋雨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抒情并议论,由情入论地引发共鸣,文化的流失,归处的消失,寄托的痛失,苦旅不在于路程的遥远艰辛,在于心灵对传统文化随岁月神偷淡影淡化的疾苦。
人的本是同根生的遗留之物,若是在岁月如梭般化为无有,未来将缺失垫脚的基础,现在已会慢慢下落。若是在岁月如歌般化为经典,未来将拥有清晰的蓝图,现在亦会渐渐上升。余秋雨笔下的历史文化,他用散文的语言带给读者叙述的镜鉴,认真揣摩每一句话,富含感情与文采的背后是居安思危的提醒。他的厉害之处在于,能让人一读就知道其中的表达道理,而且文字并不俗不可耐,反而优美生动。 心是苦的,但不苦志气。在文化苦旅中,不管是写的人还是读的人,心里免不了苦悲,太多人不重视文化的功能,甚至使文化充满功利主义色彩,余秋雨用一种反衬反讽的形式,不知不觉就给人一种充满志气的念头。告诫大众,历史的遗迹不会被改写,但是创造新的开始,不重复犯错的机会在人手中。
心志是磐石,磨损易,磨灭难。在这程探索发现的苦旅中,回顾,经历,回忆,展望。四个历程的盘旋,是这本书的真诚,也是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指引。这本书也许不是最好的散文集,却是最打动人心的劝世良言。文化就是文化,纯净得不容一丝污染。 文化苦旅,苦其心,不苦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