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老师用孩子忘记带作业本而后展开的一番母子对话作为素材向我们呈现了很生活化的一个片段,类似于这种生活场景可以说是在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着,但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会启动不同的应对模式,有的直接责骂和批评,有的直接提供方法包办。而应老师用"那有什么后果"来发问,用"会死人吗?会破产吗?"来安抚孩子面对突发情况产生的焦虑情绪。当孩子想到自己的办法时,应老师给出鼓励和支持。
整个画面流畅平和,看不出妈妈的担心和焦虑,在这样的氛围支持下,孩子想到了办法。文中母亲的陪伴的和带领技巧读来让人拍手叫绝,但究竟好在哪里?小伙伴们看到了老师发问的技巧高明,能够提升孩子的能量等等,但应老师说那些都是表面方法层面的术,真正的道是回到我们内心的育儿源头-对孩子的充分信任。感悟有这样几点:
1 面对问题的出现,要回到源头,要有源头意识,不要停留在现象层面找方法。
2 亲子教育中,作为父母,要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有一份全然的信任,信任他能够对这件事情全然的负责。
3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如果父母回馈于责备和批判的态度,那就是把一份孩子不会对自我负责的意识投射出去了。
4 教练和治疗的区别:教练是帮助客户看到自己能够对自己负责并能解决问题,治疗是肯定对方有问题,然后给出方法和建议去疗疗育他。在亲子关系里,父母要做好教练的功课。
5 小文最大的价值就是深深地相信孩子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父母要基于这个意识层面给到孩子支持。
6 一个人给不出他内在没有的东西,内在的想法外化才是我们的行动,所以想给出去的东西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内在有没有或有多少。
7 不要纠结在一些负面的问题中,如"我为什么会给出批评和责备?为什么我会这么多负面评判?"等,而应该聚焦于"我怎么做可以变得不这样了,怎么做可以直达问题本质?"上面来,不至于掉到问题的坑里。怎么做可以把内在的东西转化了。
8 无论是东方的"懒"(过自己悠闲的日子,对孩子放养式,美其名曰"儿孙自有儿孙福"),还是西方的"懒"(表面忙碌,育儿中担心焦虑,被孩子的各种问题带走,静不下心去思考我在这段亲子关系中都投入了怎样的意识),都是逃避自己内在问题,不愿面对自己内心问题的一种方式。
9 生活中留意自己的内心,是否将内心没有转化的负面功课复制传递给了孩子?
10 走入自己的内心深处,如果每天拿出一点点时间,按住自己的内心,你就把阳光带进了心里,阴影自动会消失,这就是自我负责。
11 当你总是自我负责的时候,孩子自动会对他自己负起责任的。而你也自然会把这样一份品性带进关系里,不会打着爱孩子,对孩子负责的旗号去为孩子做这做那了。
12 真正的教育是唤醒式的,你什么都不用做,你的存在可以唤醒别人。
13 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他要完成的东西,比如分享更多的爱,发现彼此间的慈爱,人生最宝贵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质。
13 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是会被记录下来的,即使是不经意的擦肩而过,到后来还是会出现。
14 带着"生活中每一件事都很重要"的诚意投入眼前的生活,对万事万物的运作规律抱以敬畏的神圣心态来感受当下的发生。
以上是读书会中深藏的宝贵箴言,没有应老师的带领和莫函老师的磁性朗读(借用应老师的话,让人怀孕的声音),光从小文的阅读中很难发现这么有价值的思想。感恩老师们的带领和付出!深深的爱你们,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