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叫“豆瓣”的App—2014/08/08—条目版本1.x
- 重新构建围绕个人兴趣的发现和讨论
- 主要围绕书影音的评分评论
- 服务于所有人在手机上最普遍的那些需要
- 为手机而生的应用
-
豆瓣2.0:用豆列看世界
—2014/12/19—发现版本2.x- 通过豆列汇集一亿人的生活趣味,围绕个人兴趣的服务
- 豆列成为首屏,与书影音查询并列
- 继续整合豆瓣下的各个其他App里对大众有用的内容
-
「访谈」阿北的新豆瓣— 2015-02-02
- 1.0 到 2.0,背后逻辑:增加用户的打开频率
- 豆瓣服务的是个人兴趣,单独的兴趣是相对低频的事情,无法让用户养成打开的习惯,合并就有可能了
*「发现」是结果,而不是一种用法
发现的三种方式:热点;个性化推荐;社会化推荐(其他人)
发现是一个价值,但没办法说核心或定位就是发现(注:后面半句我觉得不一定对)
推荐只是发现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互联网海量内容——整理和发现成了问题——豆列/轻单
2.0首屏逻辑:勾选兴趣标签-热点内容+关注豆列
未来可能发生的四大变化:首屏中豆列的内容比例增大;加入个性化推荐;细化兴趣;豆列要引入更多外部的内容进来
豆瓣强调有价值的内容,而且都跟个人兴趣关联很大的话,点进去是很重要的
兴趣——围绕这个人,对自己有用、有帮助的
个人兴趣不是简单明确的,而是潜在的
-
豆瓣 CEO 阿北:论产品的简单和复杂—2015/02/02
- 豆列不是一个社交很强的东西,仰视属性。
- 好的内容是少数人有时间、精力、能力去做,多数人少做。但发现的需求都有,参与能力非常弱,能做的就是传播。
- 老用户通过别人发现的内容已经足够满足自己的需求了(思考:老用户做到这一点是花费了成本的,如何更低地降低成本)豆瓣用发现豆列解决这件事情。
- 产品本身:一种,通过产品形态去覆盖需求、实现价值,结果是可能只能满足部分。另一种,要去覆盖一个细分需求,寻找接近的产品形态,但可能不是最适合它的形态,需要折中达到平衡。
- 在一个创业公司,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能打动人,简单明确的用法来启动它的增长。
- 当用户、需求越来越多时,在简单和需求&价值之间抉择,更重要的还是后者
- 有时候很多需求是联系在一起的
- 不会用商业模式来改变产品定位
- 为用户兴趣服务
-
豆瓣CEO阿北:豆瓣转型除了理想还要生活—2015/04/01
- 豆瓣是生活品牌,也是兴趣品牌
- 豆瓣是一个平台而不是媒体,豆瓣的气质是由用户决定的。
-
阿北说,要实现豆瓣的通用化,把它变成一个简单的地方—2015-04-15
- 变得简单
- 未来要做的:让更多的事物被评分和评论(做推荐铺垫);细化感兴趣的领域;豆瓣各平台保持一致
近年产品
- 达罗—生活社区—2014/1/13-2015/4/29
- 阿尔法城—实验中的一个虚拟社区—2015/4/30
- 九点—健在
- 豆瓣一刻—健在
- 红桃九—Slogan:有趣,有用,有同好—一切因为你的爱好—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