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璀璨明星的生产聚集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独特的魏晋文化,在魏晋文化中有一颗非常独特明亮的星星,那就是陈思王曹植。
陈思王曹植是魏武帝曹操的第三子,才华横溢,是历史上少有的神童,在魏晋文化中占有很高的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
曹植据说十几岁就能诵读《诗经》、《论语》以及各类辞赋几十万字,还擅长写文章。你看我们现在十几岁的小孩子都在干嘛呢?上学做作业,然后就是玩游戏,沉迷于各种网络游戏和手机之中不能自拔。
陈思王曹植的性格特点也非常明显,率性自由不做作,简单不尚奢华,不故作威严高深,这是曹植的优点。这样子的性格也同样是一种缺陷,这样的性格,使得曹植成为了一个政治白痴,以至于空腹一身才华,一点作为都没有,最后忧郁中死亡。
在政治权利斗争中,这是非常残酷的竞争,你只能赢不能输。曹植与曹丕的太子争夺之战,曹植是毫无意识的,赢得竞争会带来什么,也从未想过竞争失败的结果是什么,从不谋划,从不主动进取。反倒是曹丕积极的预谋,战战兢兢的努力获取曹操的欢心,害怕失败自己失去太子之位。
如何赢得权利传承游戏的胜利,依仗四大条件,一是皇帝本人的好恶,喜欢哪个孩子,哪个赢得机率就大,当然也不一定就能赢。二长幼顺序,长子长孙传承制度,这个制度在中国延续好多年,当然你是长子,也只能说赢得几率大而已。三母亲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这一条的因素也是非常,通常皇帝喜欢哪个妃子,孩子被立为太子的几率就大。四皇子的个人势力,已经超出皇帝控制的能力,这个皇子做为即位可能性就更高,上面这四个条件如果哪位皇子能全部达到,那么接受权利传承的一定是他。
《三国志》记载曹操数次想立曹植为太子,后来狐疑,就没有策立。这说明曹操对继承人是长是幼,是不在意的,还有曹丕和曹植是一母同胞,所以曹植和曹丕的太子之争,主要争夺的就是魏武帝曹操的好恶和自己的势力比拼。
今天我们现代的竞争归根结底也是得到领导赏识和自己的势力,无论在哪里混,你的顶头上司的好恶是非常的重要的,他能让你一帆风顺,也能让你困难重重,所以努力让别人你喜欢你,营造自己的势力,让自己的势力足够强大,是获得竞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起初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觉得非常好,又或者觉得他年龄小,不该写出这样的文章,觉得可能是请人代笔,要不然逻辑是说不通的,所以曹操是保持怀疑太度的。
遇到任何事情,保持怀疑是对的,且非常有必要的,对任何人,任何事,不加必要的考察和思考,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必须要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这是判断事物的重要前提。
于是曹操对曹植说:“你请人代作的?”曹植跪下说:“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曹植回答也很溜,不信你试试不就知道,这说明曹植是个非常自信的孩子。
当时铜雀台刚刚建成,曹操让儿子们都登上去作赋。曹植拿起笔来立刻就写成了,内容很可观,曹操十分惊奇。
由此曹植开始受到曹操宠爱,直到建安二十四,彻底放弃了曹植,都发生哪些事。让曹植失去了拓手可得太子之位。
发生了哪些事,让曹植失去了曹操的宠爱,让曹植彻底输了呢?
一没有威严,不分上下有别,只看个人好恶。为了培养继承的后代们,曹操为自己的几个儿子选任官属的标准很高,都是非常有能力富有智慧的人,当时任命邢为曹植的家丞。
邢对曹植按礼仪严格约束,从不退让,因此与曹植不合。庶子刘桢擅长写文章,辞藻华丽,曹植对他很亲近、喜爱。
刘桢写信劝谏曹植:“君侯您只采撷庶子我华丽的春花,而忽视了家丞的秋实,将为君上招来毁谤,罪过不小,我实在感到恐惧。”
做为领导,你一定要知道上下有别,你可以表示亲近,让他为你服务,那也只是态度上的亲近,不是心理的亲近,曹植这个人简单不做作,他亲近谁,就是心理也特别亲近,做为领导这是特别忌讳的,如果这样做,只能是个失败的领导。
二不分时机,没有忌讳。建安二十年以前,杨修和丁仪,策划撺掇曹操立曹植为太子,曹丕非常担心,就找吴质来商量。
曹丕用竹箱子把吴质运到府里,谋划就要不被人知,曹操非常讨厌党争,这也是后来为啥除掉的杨修的原因,杨修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曹操,吴质让曹丕运一筐布进去,第二天曹操去查看,框里没人。之后,就开始杨修等人的心思,开始疏远曹植,估计觉得曹植是故意诬陷他的哥哥,挑起争斗,开始疏远曹植了。曹操曾经用同样的套路对付他的叔父。
这是曹植还毫无顾忌的联系杨修,杨修害怕遭到曹操更加的厌恶和疏远,就揣摩曹操心思,把心思都写下来,为曹植写下来如何回答曹操提问。曹操好奇为啥每次都这样快,而且还合理。于是一查,就泄露了秘密。这样曹操更加厌恶杨修和疏远曹植自己。
如果哪个领导,有杨修这样的下属是非常恐怖的,他想算计你,给你挖坑,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这种恐怖,也为杨修的死亡奠定了根基,领导是最忌讳最害怕让别人猜透,让别人猜透了,他就别干了。
三爱出风头,不顾忌别人心理。建安二十二以前,一次,曹操带兵出征,曹丕和曹植共同送到路旁,曹植用自己最擅长的才华,为曹操歌功颂德,旁边的人都瞩目赞赏,曹操自己也很高兴。
曹丕感到惆怅,若有所失,济阴人吴质在他耳边说:“魏王即将上路的时候,流泪哭泣即可。”及至辞行时,曹丕哭着下拜,曹操和部属们都很伤感。因此,大家都认为曹植华丽的辞藻多而诚心不及曹丕,后来大家说曹丕好话,就奠定了曹丕的太子之位。
曹植的才华掩盖别了人的光芒,人就是这么奇怪的动物,当时曹植和曹丕一对比,更让人倾向于靠近曹丕,因为当时他们觉得曹丕和他们一波人,曹植才华太刺眼了。
四势力不足,不为万事谋,曹植的势力,主要是丁仪兄弟和杨修等人,丁仪是因为对曹植怨恨,才站到曹植这边,杨修是看曹植受曹操宠爱,猜透了当时曹操心理,主动投靠过来的,这俩人都目的不纯,让曹操怀疑他们的动机,更让曹操对曹植继承自己能力产生了怀疑。
五挑战权利,闯司马门事件,曹操直接怒了,杀了公车令。司马门是皇宫外宫门,是皇权的象征,当时汉献帝是个傀儡,曹操是控权者,相当于挑战了曹操的尊严,在破坏权威,这是权利最忌讳的地方。
六喝酒误事。关羽围困曹仁,曹操让曹植带兵去救曹仁,出兵前一日,曹植喝了个大醉。大战前,喝的大醉,这是兵家大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能说曹植已经是烂泥扶不上墙的节奏了,以后再也没有政治权利中心施展才华的机会了。这是曹操给曹植的最后一次机会。
凡事都有度,曹植超越了度,不在适当的地方和时机,合理展现才能,任何优势都会变成缺点。人们常说过犹不及,要学会展现自己的才华,也要学着隐藏自己的光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曹植是一路任性到底,超越了度,造就了自己悲催的一生。
曹植失去帝王之位,源于对形势变化的认知不清,对曹操的心思认揣摩不到位。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性格,丝毫不加隐藏性格,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
最根本的原因是曹植不具备成为领导的潜质,善于权术,善于隐藏心思,善于表演,这是领导的必备品质,曹植一样没有,当然在文学上的地位,在魏晋文化中,也是无人能及的。
曹植或许天生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文学家,绝对不是一个政治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