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被事情困扰住,而是被对那件事的看法困扰住。——斯多葛学派哲学家Epictetus
信念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行为的结果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而有些时候行为增强了某些信念,这些信念在其他的场合带出不同的情绪。因而信念与行为、情绪的关系十分密切。
自我应验的语言是一种“找到一个完全适合自己的工作,就像找到一个梦中情人,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当这种想法在找工作之前出现时,他能做的就是静候机会的到来,而不是主动出击。他相信再多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因此会和很多机会擦肩而过,他会因此更消沉,更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最终的结果就是造成自我的挫败感,并让自己坠入愁云惨雾之中。
这类信念在认知治疗领域中是治疗学家相当感兴趣的主题。
认知重建论的麦钦宝(D。Meichenbaum)称之为“自我内言”,理情行为治疗法的A.Ellis称之为“非理性的信念”,认知治疗法的A.Beck称之为“不良适应信念”,生涯决定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克朗伯兹称之为“生涯干扰信念”。
这些信念并不等于错误的信念,它无所谓好或坏、对或错,知识有时候令人产生不愉快的情绪,阻碍职场的或有效的行为,造成自己的麻烦。
所谓生涯信念,是一组对自己,以及对自己在工作世界未来发展的综合性jiashe.zhexie假设会影响个体的生涯选择行为。
从认知心理学看,生涯信念是一种认知图式;从认知治疗看,生涯信念是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是行为改变的切入点。
从认知治疗的观点看,生涯信念是一种图式。根据克朗伯兹的看法,生涯信念的图式形势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自我观察的推论,指与个人特质有关的图式,大多属事件记忆,有过去的生活经验形成。例如小明认为“我是一个擅长推理的人”,这标识过去他有许多这方面的成功经验,这种信念的准确性要看他和哪些人来比较。
二是世界观的推论,指根据自我观察的推论,相信自己将来在工作世界可能发展的一种图式。例如小明他的“世界观推论”是:“我是一个擅长推理的人,所有我有可能是一个成功的律师或法官。“这种信念是一种对未来的推论,在未得到验证之前,无所谓正确或不正确,只要这组图式存在着,它就是一股推动行为的力量。
从认知治疗的观点看,生涯信念是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对信念不同的认识,将会带领出不同的咨询去向。主流的和影响较大的有三种:
第一种:自我内言,是指一个人的内在语言,在心理对自己说的话。这些内在语言通常在学习一种新的技能或面对新的情境时出现,扮演一种支持性或引导性的功能。“喃喃自语”通常是自我内言的先秦姓氏,内化之后成了一种不自觉的习惯,如若不去刻意觉察,不会受到行为者的注意。
第二种:非理性信念:是指不合理、不合逻辑,甚至与实施不符的想法。这些想法暗藏着许许多多的“应该”或“必须”,会造成个体情绪上的不安、沮丧,甚至严重的自我挫败感。例如Ellis所总结非理性信念的特征:
我必须得到生命中所有重要任务的挚爱或认可;
我必须完美无瑕地完成重要的任务;
我非常在意别人对我要体贴、要公平,他们绝对要这样做;
如果得不到我想要的,那会很早,我绝对无法忍受;
第三种:自动化思考:是指一种自动反射性的内在对话,对个体的行为有决定影响。自动化思考监控与指导个体的行为,给自己称赞或苛责,解释过去的时间,预测未来的行径。自动化思考无所谓好坏对错,对于行为或情绪产生不良适应的自动化思考,成为不良适应信念。
这种自动化思考会形成一个认知三角,不断困扰个体。认知三角的三个成分是:对自己进行负面的评价、以负面的方式解释经验以及对未来负面的推论。
摘抄于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