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
“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如果身在苦难还有仅剩的良知和责任,苦难本身就是在升华内在的自由。
就如同今天讲到的这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所说:
“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经历过的维多克·弗兰克尔,比一般人更加懂得苦难的意义,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开创了意义治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
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
每个人都会遇到厄运,遇到厄运的机会也就是你勇敢面对生命升华的机会,特别是那些得了绝症的病人。
弗兰克尔有一次收到一位瘫痪年轻人的信件,他知道自己活不长了,即使再做一次手术也无济于事。但是他又讲到,以前看过一部电影,电影里的男主人公有尊严地面对死亡,他觉得这种勇敢面对死亡的态度是非凡的成就。而他,如今也有同样的机会。
什么样的生命才具有真的意义和价值,苦难、厄运和死亡这些都是组成生命价值不可或缺的东西,也就是说在每一次苦难或者厄运降临的时候,都是一次道德升华的机会,而不是人人都具有这个机会。
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你是否真的配得上你所受的苦难。
就像在集中营生活的犯人一样:
只有那些自甘沉沦、放弃对道德自我和精神自我内在把握的人才会成为集中营恶劣条件下的牺牲品。
勇气和希望才是活下去的最佳良药
弗兰克尔讲了一个在集中营发生的故事,F在进入集中营之前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曲家和词作家,有一天他告诉弗兰克尔一件事。
他说他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个声音让他许个愿,任何他想知道的事情都会告诉他答案。他便问,战争什么时候能结束,他就只是想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获得自由。
弗兰克尔便问他,什么时候做的这个梦,他说是2月,当时是3月初。
而那个声音告诉他战争结束的时间是3月30日。
那时的他是充满希望的,但是随着日子的来临,根据各种消息得知,战争根本不可能在他所希望的那个时间结束。
2月29日,F突然病了,发高烧。3月30日,也就是那个声音告诉他战争结束的时间,他陷入了昏迷。第二天,他死了。
但是从各种症状来看,他只是因为伤寒而死。
从人的心理状态来讲,勇气和希望与自身的免疫力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突然失去希望和勇气会导致死亡。
正如上面所讲的F,他希望的预言没有实现,一下子失去了希望,导致自身抵抗力骤降,伤寒连带一系列感染发作,导致他最终失去了生命。
尼采说: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一个人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你可能不是什么名人科学家,但也是某个家等待的挂念,认识到这个责任,也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如果磨难是命中注定,那就把它当做独特的任务
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来这一世,无论你曾经过得多灿烂,但是痛苦和磨难都必须是你一个人孤独地去面对的事情,没有人替你承担,也没人能解救你,而这也是将自己打磨成独一无二自己最好的机会。
也许这看起来是虚无的,但是你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你免于绝望的最好方法,人逃无可逃只有精神才是最好的力量。
明白了磨难的意义,才能勇敢面对所有的苦难,不能软弱。
记得《向往的生活》里有一句话:
“在经历过痛苦和孤独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后,自怨自艾的情绪就会变得渺小。”
一个能改造恶劣环境让自己舒服的人,必然会逆风而起闪瞎所有人的眼。
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
尼采还说过:
“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
眼泪也见证了无数人,承受痛苦的巨大勇气。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能选择放弃,因为你不知道命运之神在下一个转折点又会给予你什么契机。
因为不能放弃希望,才有希望看见生活的戏剧性的变化。
“你所经历的,世人夺不去”,不仅仅是我们经历的,你遇到的每一个人,看过每一本书,每一部电影,所有的行动和想法,包括苦难,它都不会消失,都对你的生命起作用。
就像弗兰卡尔说的:
“曾经是”也是一种“是”,甚至更为确定。
最后
这本书在开始的时候读起来是沉重的,心路历程像是一个孤独的沙漠旅人,没有希望,也看不到希望,只是凭着一丝信念活下去。
如果苦难真的有意义,那大概是:
以我所受的苦难拯救所爱的人免于痛苦。
苦难是有意义的,而你拥有绝对的自由将它赋予种种意义,这世上从没有白受的苦难。
歌德在《浮士德》里说:
“人是只须坚定,这世界对有为者并不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