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青春,或多或少,或深或浅,都会有那么一段或刻骨,或铭心的回忆。
十三岁的年纪,正是青春的开始,懵懂的最初,注定不能用一个美好的结局收尾。十三岁的年纪,不懂爱情,却已学会憧憬。她认识他,是因为她租的房子刚好在他隔壁。第一次离开家人独自一个人生活,总是对第一个认识的人有种莫名的好感。她就是这样,他是大她两届的学长,他们虽然住的近,却从未一起去上学。可是回到住处的时候,她会不停的和他说话。终于,他不再像刚开始那样沉默无言,偶尔也会搭她的话。
从那以后,她课间的时候会站在阳台上,看他做操,每次总能在人群中,第一眼就找到他,看他的一举一动。放学后,她依然没有和他一起。在宿舍,她会做好了饭,炒好菜和他一起拼锅,而他也乐意,虽然他总是嫌弃她炒得难吃。有时,她在练字,认真的写着字帖,他站在一旁,“你字真丑,我随便写都比你好看”。说着,他拿过她的笔,就在上面写了起来。她觉得他的字,真的很好看,不是那种规规矩矩,一笔一划的那种,而是带着随性和洒脱。
他偶尔会对着她笑,他的笑容,就像冬日里的阳光一样,温暖,入心。她想,他们会这样一直到他毕业的吧。
她经常在校园里看到他,却从不和他打招呼,他从校园的小径走过,和她刚认识他的时候一样,沉默,清冷。偶尔周末的傍晚,他会和她一起,爬山学校旁的那座小山,等到天黑一点,就可以看到这个小镇点起的灯火,还有远方,只看得见轮廓的山峦。后来回想起来,这应该是她和他一起,度过的最浪漫的时光。
她和她开始陌生,并不是因为他们吵架了,而只是因为,那些世俗所谓的不可能。那次,他父母来看他,还微笑的和她打招呼,说让他们要互相照顾。她却看到她母亲眼里,对她不屑的眼神。就好像是那种“我儿子将来是要做大事的人,而你只是一个乡下的小丫头,配不上我儿子”的感觉。她不明白他母亲为什么要这样看她,但是她却知道,他母亲不喜欢她,甚至不喜欢她和他在一起。
她不再和以前一样,总是缠着他说话,放学回家之后,就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待在房里。有时他给敲她的门,给她送一些家里种的水果,而她接过只是平静的说声谢谢。在她初一下半学期的时候,她已不再经常看到他,即使是在宿舍。晚上的时候,她只看到他房间里黑暗一片。
在他要中考的最后几个月里,她几乎看不到他的身影,偶尔白日里,也只是看见他在房间里睡觉。她知道,他迷上了上网,虽然她不知道他在干些什么。他上网的事情他父母似乎都不知道,他们依旧每周来看他一次。每次她都关着门在房间里,或者出去,尽量不和他的父母碰面。很多次她都想想告诉他,让他好好复习,以他的成绩,考一个好的高中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她不知道她该以什么身份,什么立场去说。
后来,他毕业了,再后来,她也毕业了。她被县城里最好的一所高中录取,村里人都说她是个爱学习的,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因为同村的孩子中,大多小学,或者初中都没有毕业就开始出去打工,只有她和少数几个人依旧在学习这条路上走着。
在她去县城的前一个晚上,她知道了他的消息,家人告诉她,因为他迷上了上网,成绩大幅度下降,没有考上好的高中,去了另一个学校复读。她想,他再怎样,也和她没有关系了吧。
后来的她,和他再也没有过联系,也无从联系,因为那时候的他们,手机都还是奢侈品,而她开始用手机的时候,他早已经毕业了。多年以后,她回想起来,这种莫名的好感就叫爱情吧,只是还未来得及发芽,就已经被掐断了。
年少不懂爱,却知道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美好,即使方向朦胧,即使前路无光。而长大后的自己,想要再去追寻一份感情,却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那份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