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红楼梦》中薛宝钗的那首《临江仙·柳絮》: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尤其是最后那两句“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让我读来很有想成就一番事业的豪情壮志。只是这千里马还需要遇到伯乐,正所谓“青云志需好风识”。
这也可以看出词作者薛宝钗是一个胸怀抱负的女子,若她不是女儿身,托生成了个须眉男子,必定是想外出挣揣一个功名回来的。
大概“韬光养晦凤唳霄,金榜题名衣锦还。天高海阔任君行,万里鹏程天际遥”是很多向往远方的人的追求与志向吧。
而且先前她也是有入宫之志的,只是因为一些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被搁浅了。也或许是因为梦想遥不可及所以才有幻想,所以才美好吧。
这首词其实是咏“柳絮”的,柳絮在春天万物复苏的时节生长得十分茂盛。古诗里常常出现的“东风”其实就是“春风”的意思。
而古人也最喜欢伤春悲秋了,虽然他们一年到头感慨都很多,但是“春天”和“秋天”更甚。
“柳絮”这个意象其实和“杨柳”还是有些区别的。在微风中轻拂的“杨柳”的自由空间是不如“柳絮”的。
在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写柳絮就是“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sì)”。
给了柳絮情感,拟人了,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甚至还带着闺中女子的幽情出去寻她的有情郎。
所以很多时候用上“柳絮”也是代表了一种追寻自由的心境。虽然宝钗需要遵循封建女子的“三从四德”,可她也是有追寻自由的美好想法的。或许那些大观园里的女孩儿们也会羡慕宝钗的妹妹宝琴能跟着她的父亲出去游山玩水,天下十停倒也走了有五六停了。毕竟有时候书上看到的不如生活里看到的,更何况很多还是书里没有的。
而且“柳絮”也有“洁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之意。这也表达出了宝钗对于高洁的人格品质的追求,而她也是大观园里的一个洁净女孩儿。
甚至她偏爱朴素,她素来不喜欢那些“花儿”、“粉儿”的,而且她的住处也如同“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也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毕竟主人生活的环境也可以代表主人的性格和主人的生活态度。
“柳絮”在“白玉堂”前起舞,而不是随意搭的“戏台子”或者是“勾栏瓦肆”,说明它是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选择的,代表了一种“待价而沽”的志向,就像姜太公唯有遇到像周文王那样的人才肯出仕。
在这里的“春解舞”可以理解为春天理解它们的舞蹈,那么这个春天可以当成是伯乐,伯乐赏识千里驹。
“东风”即为“春风”,“均匀”有指舞姿柔美,缓急有度的意思。但这里应该也可以理解成为“公平”的意思。
春风吹散它们的时候无论是距离还是力度都是公平的,并没有厚此薄彼。是否也可以代表了一种追求伯乐赏识千里驹的时候是本着公平公正原则的愿景的。机遇留给真正有能力和有才华的人。
“蜂团蝶阵乱纷纷”,光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蜜蜂和蝴蝶也都是充满生机的,所以它们纷纷绕着飞扬的柳絮飞舞。
但下面一句“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的情感就瞬间变换了。这跟黛玉在《葬花吟》里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是不同的。因为黛玉在《葬花吟》里是对“落花陷于渠沟”中的命运是悲观的,因为这样让她感伤起了自己的处境。而宝钗是乐观的,她是用了反问的语调“柳絮何曾随流水逝去,又何曾委身于尘土之中?”
尤其是这个“芳尘”的“芳”字,她没有就说是落于尘土之中。似乎加上一个“芳”字是说即便是掉落下来,也是带着香气的,结局就有点像“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了。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土”了,也要“香如故”。依旧是初心不改的。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这里的“万缕千丝”指的就不是“柳絮”而应该是“柳条”了。就是说无论外界的环境是怎么改变的,你风吹大些也好,吹小些也罢,你吹散吹聚的也不过就是“柳絮”罢了,因为它们轻盈。而把柳枝从树上吹下来是比柳絮难很多的。
如果说“柳枝”代表了“根基”,那么“柳絮”就代表了“附加值”,这“附加值”既然本来就是从“根基”上生出来的,也就没必要那样耿耿于怀了。
就像现在很多人将身外之物的“名利”看得太重要了,实际上何不乐观一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何不把“名利”当成一种生命的“附加值”,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只要负责走心就好,该来的总会来的。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韶华”可以单纯指“美好的春光”,引申一点讲就是“美好的青春年华”。在美好的青春年华是应该追求一番抱负事业的,不应当虚度光阴。
很多时候人们也会把“等风来”当成是一种期待事业成功的报捷之音。
而且有个成语就叫“平步青云”,就是比喻拥有加官进爵的机会。
所以最后两句的志向就十分明显了。
然后再来理解“韶华休笑本无根”,既然想像鸟儿一样跟着风飞到想去的地方,那么这个“笑本无根”就可以指笑话的是理想了。因为作者宝钗本人又不是无所依靠之人,所以在这里认为是被“嘲笑理想的不切实际”。
我喜欢这首词,正是因为它的眼界格局让我觉得眼前一亮,并不同于闺房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