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一句非常有震撼力的话:混错了圈子,不如不混圈子,那会活生生的杀死你所有的努力。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虽然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却有别于大型飞禽猛兽。人的本能是害怕孤独,趋于共生。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害怕成为被孤立的个体,试图挤进各种各样的圈子,即使这样的圈子为自己所不喜,也要伪装出相处的很融洽的样子。
俗话说,物与类聚,人与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几千年的道理告诉我们,出淤泥而不染,那只是凤毛麟角的个别例外。而大多数的人是有样学样,跟好人学好人好事,跟坏人学坑蒙拐骗。
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圈子。生活圈,工作圈,朋友圈应有尽有。人作为社会和自然共同产物,免不了要跟各个圈子里的人打交道,为了跟好的沟通,索性自己也融入到圈子里,成为跟他们一样或者类似的人。
也许你不爱游戏,却加入到了游戏的圈子里,与好友切磋游戏技能,让空虚的心得到满足。也许你不爱八卦,却加入到了八卦的圈子里,共同拉拉家常,扯扯八卦打发无聊的时光。也许你并不喜欢抱怨,却加入到抱怨的圈子里,与同事一起抱怨工作和上司,只为合群。这些都在一点一点的摧毁你之前所有的努力,杀死曾经倔强的自己。
社会将各个职业区分的很透彻,有的学生,有的老师,有的白领,有的保姆,有的警察,有的司机。渐渐的人们也开始适应于这种划分,将自己定位与工作融为一体。白领总跟白领在一起探讨工作,学习,保姆也跟保姆在一起,谈论雇主家的家长里短。你无法想象白领能和保姆做成朋友。假如你看到白领在保姆一起,那么他们之间最大的可能就是雇主与雇佣的关系,而这就是圈子。
你的圈子决定了你的格局。我们经常混迹在各种圈子中,人际关系的纷繁复杂使我们绞尽脑汁的调整自己,渴望在其中获得一个非常重要的位子。但这样的调整,是在一步步的抹杀自我的个性。有的人外表看起来高傲自大,内心却若火焰般热情。没有在一个圈子里很难看清真实的对方。即使孤独,也不要未来凑合而随随便便的加入到某些圈子,那样只会限制你的格局,让你越发的看不清自己。
你的追求同样反映在你的朋友圈里。打开微信朋友圈,看看自己都发了些什么,一杯星巴克咖啡?一顿豪华午餐?一台刚买来的电脑?还是最近刚出的iPhone X?再看看你的朋友都在做些什么,卖手机,卖面膜,有的卖保险?发自拍,发脾气,发牢骚?抑或是各种秀恩爱?而彼此还不亦乐乎的互相评论点赞。物质世界的极度匮乏,暴露了渴望使其丰盈来满足内心虚荣的本质。
有人说,要判断一个人好坏,只需要看他所结交的朋友就知道。光鲜亮丽的外表可以伪装,但一个人的社交圈子却很难伪装。吃饭,逛街,看电影,一定找几个人陪着才算是完整,即使是上厕所也要三三两两的成群结队。假如一个人看了场电影,定会被定义为单身狗,异类。而这些都不算什么,甚至遭人诽谤:你看看,他天天一个人,是不是性格上有什么缺陷,人品有什么问题?这种肆意的揣测给人造成极大的伤害,为了避免这样的伤害,就会像之前所说的那样绞尽脑汁的混进各种圈子。
圈子混的不好,很有可能一事无成。某天,你把想开店的想法告诉给身边的朋友。你会收到很多负面消息,什么经济不景气,不仅累还不挣钱,投入成本高,客流量不稳定,把钱打水漂相类似的话。于是你放弃了。某天,你把想学好英语的想法告诉给身边的朋友,对方噗嗤一笑,你都多大的人了,早就过了最佳的学习时机,母语也能走遍全天下,还学那玩意干嘛。于是你又放弃了。某天,下班后你正忙着处理还未完成的工作,这时朋友突然打来电话:哥们出来喝酒吧,大家伙都到了,就缺你了。于是你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就去喝酒了。
这样的情形屡见不鲜。混错了圈子,如果不能及时抽身,那么也没必要把你的想法告诉给对方,行动是最好的方式,结果是最好的证明。
越长大越孤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越长大越合群。百搭或许能让你适应各种的社交场合,但同样也会让你受到诸多因素的羁绊,使你很难静下心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自私的。我希望你过的越来越好,但不希望你过的比我好,即使比我好,那至少不能好上太多,否则连朋友都没的做。我们经常会遇到给自己穿小鞋泼凉水的人,让你不好受来使其好受。所以混错了圈子,征询对方的意见反而会误导自己,做出错误的判断。
你的孤独没人倾诉,你的追求没人理解,你的努力没人点赞。但这些又有什么关系。一个有所追求的人,内心往往都是高傲的,他们不会容忍自己凑合而胡乱加圈,那只会一点点的磨灭最初的那份渴望,杀死之前所有的努力,成为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