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互联网思维让传统的广告公关的效果模式被颠覆,单纯依靠“信息的单向透明”已经不管用了,而且更为麻烦的是,甲方们已经发现了大数据的好处,起码可以精确评估推广的效果,于是制定了越来越详细的KPI考核体系,甚至发展到“一切皆可以KPI”的程度,这让已经习惯自由散漫的乙方叫苦不迭,以创意擅长的行业变成了整理数据和表格的行业。其实不仅是我们的工作重心多了一个量化KPI的事情,广告和公关的整个作业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整个行业的浮躁氛围加深了,互联网通过技术集成锁带来的快节奏和“高效率”,加快了它所能影响行业的工作节奏,无论这样的行业是否适合快节奏,正如广告和公关行业。
网络技术,尤其是互动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我们改善创意的空间与可能性,例如基于微信平台的互动创意形式、如火如荼甚至有些烂大街的H5、VR和AR的双剑合璧等,都提供了广告和公关人新的创意展示舞台,这可以算做是技术带给我们行业的红利。这些技术引发的新的创意玩法对于新生代的广告公关人而言,预示着新的行业机会,可以更新行业所能提供的产品服务清单。然而对于传统而相对资深的广告公关人而言,这种技术带来的优势反而成了“创意毒药”,因为技术带来的优势,必然“启发”了甲方以技术思维对待创意本身和创意作品投放的效果,这可以看作是KPI思维的延续,客观上压缩了创意自由表达的空间,如果是以创意作品的“阅读量”为量化指标还说得过去,但动辄以销售转化率作为衡量创意的指标,无疑高估了创意本身的能量,销量的达成影响因素很多,未必是创意可以解决的,最近刷屏级的“百雀羚”一镜到底的创意,不是被广为诟病:创意一流,销售转化率惨不忍睹,为此圈里人士纷纷发声:不要用转化率要求广告和公关创意,这是在耍流氓。
然而以上就是行业发展的现实,技术引发传媒格局的改变,网络媒体超级霸道的崛起,以及由此引发的快节奏让我们很难有时间“从容”构思创意,一个项目留给我们的时间是1个星期,甚至更短,至于市场调研和消费者洞察,如果有现成的数据还行,没有的话就只能求助于互联网了,实在不行就靠经验预测吧,市场和消费者洞察缺失的创意只能依靠所谓的借鉴(chao xi)实现快速产出,就是这样的创意还要接受花样翻新的KPI的检验,这难道真是的甲方们想要的专业服务吗?还是说甲方的小鬼们给各自老大交代的一个具体工作,完成部门对自己的考核而已,反正逼死乙方不偿命。
面对来势汹汹的精确效果时代,各位同行们是该坚持广告和公关的“传播”本义,还是屈从于时代趋势和甲方的压力,辗转于创意和销售转化率之间,谋得一时的生存,这确实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