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的孩子是真的想躺平吗?昨天女儿放学回来跟我交流,她说其实她不想躺平,主要是不喜欢被外界要求的强力节奏去卷,不喜欢以牺牲睡眠来学习。
我感受到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是有着向上的力量的。每个孩子都是有着向上向好的愿望的。
在各种短视频中看到很多孩子厌学,不得不选择在家里躺平。不得不去思考这形成这一原因是什么。除去父母的高期待,教育思维的单一路径,把孩子的思维裹挟了,这是一种情况。
还有另一个原因。互联网时代,打开手机,随处可见的成功人士,大V,似乎优秀的精英人士遍网都是。
曾经一个朋友说过,打开抖音,全部都是富豪级别的人物,甚至觉得自己混得最差,关键那些富豪级别的人物还比自己年轻。
看到那么多成功人士,感受到的是无法触及的焦虑,别人那么优秀,那么成功,那么闪耀,自己就被带到心浮气躁的状态中。
任何时代,成功人士都是极少数,都可以用二八定律来看,我们看到的不是平均水平,而是极少数。
因为互联网的传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成功人士,忘却了二八定律。
极少数人的成功,他们在不为人知的付出努力的地方,我们没有看到的。
而我们又找不到自己的重心, 这个时候焦虑就找上门来了。网络上大量信息的冲击,有一些是需要剔除别人植入给你的东西。
对待外界,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核心本质是我们需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对自我的了解与接纳;接下来是自己的价值观的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最表象的才是方法论,做事的自我效能感。
不是我们真的想躺平,也不是孩子想躺平。有时候我们不具备更深的洞见,青春期孩子也不具备更深的洞见。
没有情绪准确的自我认知,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那么外界的因素太容易动摇我们的状态了。
对自我的梳理,去看到真实的现况,我们想清楚要成为的样子,通过行动保持一步一个脚印,去走向那个目标。不急不躁。
海明威说过:优于别人不等于高贵,优于过去的自己才叫高贵。
齐老师也说过:只跟别人学,只跟自己比。
每一个人都要尽早开始积极探索自己的人生,对自己有一定的了解,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以什么学习方式效果高,精力边界在哪里,怎样缓解压力,自己设置容易达到的学习进程,坚持不懈去做,心无旁骛去抵达。
找到自我定位以及梳理 ,让自己沿着既定的方向去持续实现小目标,同时用运动去缓解焦虑和压力,然后达到自己想要的一个阶段水平,然后让一步一步把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只看到最牛掰的人,让自己觉得我不行,我做不到,我要去躺平。
没有哪个孩子真正想躺平,也没有哪个成年人想彻底放弃努力。只是因为我们把眼光和能量都放在 ,那些遥不可及的成功人士身上。
我们把所有的能量,所有的眼光所有的眼光给了别人,我们就没有能量成长自己了。
每个人都是本自具足,都是渴望向上向好的,都是渴望做自己最喜欢的事,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专注自己,人都时间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人一辈子能把一件事做好,做明白,就已经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