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玩笑:“家长对孩子的焦虑程度跟孩子的年龄成反比”。
做出这样感慨的通常是小学中高段以及中学的老师们。基本上到了那个时候,很多家长对孩子担心的表现会降低很多,如果孩子的表现还是不争气,他们会把注意力更多关注到孩子的将来的影响(如何提高成绩获得更好的升学机会),而不是孩子本身的发展上(他的心理身体发展是不是在正轨上)。
与之相对的,当孩子还在很小的时候(出生到幼儿园),家长格外会焦虑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成长。当然,这种焦虑的状态也会逐渐的缓解,直到一个特殊时刻的来临——孩子上小学了。
幼儿园孩子更多的是玩耍,互动的主要对象还是家庭,但当孩子走进小学之后,他们便很快的被赋予了学习的任务,孩子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纪律以及不那么好玩的重复和练习。于此同时,围绕着他们生活的,也不再以家庭为主,学校的老师、同学也占据了更大的份额。
面对这种突然的转变,爸爸妈妈们对于孩子身心成长的焦虑又来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候,作为爸爸妈妈,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关注些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如何看待孩子暴露出来的问题。
上学之后,每个孩子都有适应问题,他们也处在从孩子到学生角色的转变,所以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总会出现很多问题:被老师反应上课坐不住,不守纪律;突然就会提到不想上学了;回家之后情绪变得格外的“疯狂”;也许他会格外的显得磨蹭,出门总是茫茫乱乱;也许会听到他对你说,全班都不喜欢他;或许也会提到谁打了他……当然,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在此,我们不妨先放下上述的这些问题,探讨一下孩子这些问题背后的来源。
如果你要去爬山,你需要准备什么?可能需要准备爬山的器械,锻炼足够的体力甚至还需要磨练好坚持下去的毅力……因为我们要爬山,所以瘦弱就会成为我的问题,因为我要爬山,不坚持变成为了我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不去爬山了……这些还会是问题么?
因此,很多问题来自于期待。
面对孩子上学后出现的很多现象时,我们首先要思考,我们现在担心的这个问题,是我们的期待,还是孩子本身真的有状况。我们都期待孩子有好的学习状态、孩子能够很热情的投入学习。可一年级的孩子,他也许真的写10分钟的东西就烦的不得了要去玩了,也许他真的对于某一项事情就是三分钟热度……这都是孩子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只是期待他能够更专心、坚持和投入,但他还是孩子,目前做不到,我们只能期待和引导……判断这样的问题我们只需要问自己一句话:如果孩子不这样,是不是就会成为非常优秀的那个了?如果是的话,那这个问题就只是我们对于他跟高的要求和期待,而非他的问题。
如果把期待和问题区分清楚,我们便可以排除掉很多烦恼了!
一部分问题来自于我们的期待,剩下的一部分,我们还要再筛选一下:它来自于与适应,还是孩子本身固有的问题?
试想我们自己,作为已经有一定自控能力的成人如果生活的节奏突然发生了改变,比如换了一份工作,或者到一个新的城市生活,我们的焦虑、烦躁会少么?也许在焦虑或者烦躁的状态下还会更多衍生出很多的问题,例如对于以前某些选择的后悔、对于很多未来事情的悲观等等。
对于孩子来说,他/她的小学适应也会伴随着很多的情绪不稳定(这种不稳定可能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家长焦虑的影响)。情绪不稳定,自然很多问题会出现倒退,例如本来幼儿园表现挺好,但是上学之后却出现了坐不住,听不了讲的问题……
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肯定还会分配我们原有的注意资源,所以孩子刚上学的过程中,好像真的会反应慢、做事老错、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当爸爸妈妈听到老师反应这些情况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先思考一下,会不会是适应出了问题。
当然,适应问题不解决也会影响孩子,让孩子尽快的释放焦虑的情绪,更好的了解现在的学习和生活节奏也是重要的一项功课。
如果孩子所产生的问题不像前两项,那很可能是在他的童年时错过了什么。就好像种花一样,如果我们现在看到叶子枯黄,肯定不是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好几天没有浇水一样……我们要回溯到孩子幼年的时期,看看哪里出了问题,而完成这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去寻找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这不意味着“承认了我的孩子有问题”也不意味着“孩子会背上有问题的标签”,专业的工作者恰恰会淡化这些。反而会通过游戏或者聊天的方式带着孩子重新回到过去,把那条断了的线重新接上……这个过程并不是在治疗问题,是为了让孩子成长的更好!
最后,给各位正在担心或者即将开始担心的家长们一些建议,做哪些事情可以帮助孩子适应的更好。
孩子是通过家长认识学校、老师还有学习的
孩子永远是通过家长认识世界的,他会看爸爸或者妈妈(可能对于价值判断的问题更多是爸爸)对某些事物的看法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看法。
因此孩子对于学校的看法、对于老师的看法都受到家长的影响,因此,我们可能要多一些刻意来让孩子对学校多一些正面的印象,这种刻意最好是简单甚至是单一的。解释一下:我们知道老师也有水平高低,学校的安排也要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角度辩证来看,学习也的确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标准……但是这些东西太过复杂了,如果我们一方面告诉孩子要听老师的话,但是偶尔又在说这次老师不一定对;孩子认为学校是个特别好的地方,偶尔我们在孩子面前抱怨学校这条要求太不人性化;一方面要孩子学习好,但我们又在评论那个考了第一名的孩子不一定是最棒的……试想孩子对学校、老师、学习的印象到底会是什么样呢?所以简单的说,我们在孩子面前,对于学校、老师的态度要有些刻意的单纯些!
六岁的孩子,需要的是学习和工作的榜样
从孩子成长不同阶段所需的心理营养中,六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获得学习工作的榜样,如果缺少了榜样,孩子便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容易去模仿他人,或者换句话,更容易被他人所影响。同样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依旧需要更多的一种刻意。
我们都希望孩子收获幸福、成为卓越的人,但是我们在家里是否给他刻意呈现出这一面了么?即使我们对于工作非常的刻苦、投入,但是我们回到家因为太累而瘫坐在那里看电视,孩子会看到什么?我们每天都很积极阳光的投入到社会中,但回家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有多么辛苦,“我如此之苦,都是为了让你能幸福啊!”试问孩子真的知道幸福是什么样子么?
如果您希望孩子认真的对待学习,那回家时刻意的认真的谈论一下对工作的思考;如果您希望孩子有读书的习惯,那回家时再累也务必翻一会儿书;如果您希望孩子高高兴兴的,不一定您要时刻都高兴,但要刻意减少一些对生活的抱怨。
积极的状态,让孩子也学会如何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时间节奏是学校适应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孩子对于时间是没有多少概念的,10分钟对于他来说可能能做很多很多的事情,40分钟对于他来说可能感觉漫长而又煎熬。40+10正是学校生活最主要的节奏。
如果孩子生活的节奏接近40+10的状态,自然他们适应的问题也会得到更好的解决。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想想十分钟可以做什么,也许孩子会说很多:玩点什么、喝点什么、吃点什么……我们也可以要求他要准备好或上个厕所。开始!10分钟结束后,他完成什么了?还有什么没有完成?我们都可以在一起聊一聊,孩子会明白,可能10分钟的时间,也就够去一次厕所喝一点水。
我们也可以在家给他安排一些他喜欢的涂色、看书等安静游戏的时间(一定要是他喜欢的,并且能够投入进去的),当他又一次坐不住时,我们可以再跟他说一会儿话,而不是让他转向另外的一件具体的事情,至于时间的分配,二三十分钟加上十分钟的节奏是合适的。这,就是一堂课的节奏!
当孩子已经能够在节奏中自由的时候,上课便不会觉得那么难熬,并且能够安静的坐着;而下课,也不会显得那么慌乱而影响了上课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