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有书“每天一点国学知识”里,听了“孟母:离孩子最近的人决定孩子的未来”,听完后,深深被孟母的教育方式所折服。
孟子的母亲,相传姓仉,史称孟母,与三国时期徐庶的母亲徐母、“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贤良三母”。
孟子3岁丧父,母亲独自将其抚养成人,孟母勤俭克己,含辛茹苦,因教子有方而被世人所推崇。
孟母三迁,诠释环境对人的重要性
早年丧夫的孟母,守节没再改嫁,带着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于祭拜丈夫。时间长了,孟母发现年幼的孟子竟学起了出殡人士的哭丧样子,并与附近的小孩以此当游戏来玩。
孟母觉得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把家搬到了集市旁。
可是搬到集市后没多久,孟子又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竟然学着小商贩们做起了吆喝买卖,孟母觉得这个地方也不适合孩子居住。
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个有学问的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书院附近。
从此后,书院里传出来的都是朗朗读书声,所见到的都是一些懂礼仪的人。书院里的孟子在外面看到,也会跟着他们摇头晃脑读书,抬手弯腰作揖,有模有样地学起来。
孟母觉得这才是适合孩子的居住的地方,于是打算在这里定居下来。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不容忽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什么人学什么样。
因此,要给孩子选择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好母亲懂得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好品行
孟母深知,小孩子的心智还没成熟,听不进大道理。因此,孟母都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用实际行动教育孟子。
有一次,孟子听到邻居家有人在杀猪,就问母亲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不得空,就随口说了一句“杀猪给你吃呀”。话刚说出口,孟母就后悔了, 因为家里太穷,根本没钱买猪肉吃。
但是孟母清楚,孩子品行的塑造比金钱更重要,于是她咬牙买了猪肉给孟子吃。从这件事中,孟子懂得了言而有信的可贵。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父母并不能做到“言而有信”,给孩子承诺过的事情不去兑现,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而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孩子成年后也很难做到一个重承诺守信用的人。
断机教子,让孟子懂得凡事不可半途而废
三字经里面的“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正是说的孟母教育孟子的事情。一次,孟子为了贪玩,居然逃学了,并且跟小孩子玩到很晚才到家。
如果换做别人,可能就是打骂孩子一番。可是孟母没有这样做,因为她清楚,打骂只能让孩子心生恐惧,却不能让孩子真正明白这样做的严重后果。
于是,等到孟子回家后,孟母二话不说,当着孟子的面,拿起剪刀将正在织的布剪成两段。孟子见此惊呆了,因为他知道,织布是家里经济的唯一来源,布剪坏了,就不能卖了,意味着他们母子俩就会没饭吃。
孟母语重心长地告诉孟子,布剪断了,就不能用了。你读书半途而废,也就学不到真本事。
孟子听了母亲的话,愧疚不已,立志要发愤图强,刻苦学习,最后终于学有所成,成为继孔子之后又一圣人,与孔子一起被称为“孔孟”。
明辨是非,明智的婆媳相处之道
孟母不仅教子有方,也是个明事理的婆婆。尽管母子俩相依为命,她也非常疼爱儿子,但是儿子儿媳夫妻俩有矛盾的时候她从不会偏袒儿子。
有一天,孟妻独自在卧室里,做事累了,想放松一下,于是就把双腿叉开坐在席子上。恰好孟子回来从门外看到了这一切,特别生气,心想我孟子的妻子怎么可以这样粗俗,完全不顾礼仪。
于是,他马上跑到母亲面前,要求休妻。孟母也没有完全听儿子的一面之词,而是问他,你进门之前有没有打招呼,孟子回答说没有,我是在。孟母说,礼仪规定,进屋之前要打招呼,让屋里的人做好准备。卧室本来就是私密空间,你妻子独自一人在卧室,放松一下也无可厚非,而你进屋之前不打招呼,还冒然去看人家在屋里的行为。这显然是你的不对,违反礼法的是你,而不是你的妻子。
听了母亲的话,孟子才明白是自己错了,于是跟妻子重归于好。而孟妻也很感激婆婆的深明大义,对孟母也就更加尊敬和孝顺了。
人生的好导师,让孩子展翅高飞
孟母不但教育孟子有高远的志向,还支持他周游列国。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孟母年岁已高,孟子虽然想周游列国。但又担心年迈的母亲,因此时时下不了决心。孟母却不希望,因为自己而耽误了儿子的前程,对他说“如今你已经成人,你只管去行你的义,我只管行我的礼数”,孟子这才放心地周游列国去了。
值得借鉴的人生法则
孟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很多方法都值得我们借鉴。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时时遵循着“身教重于言传”这一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孟子。孟子的一生成就,离不开母亲的谆谆教导。
孟母的睿智不仅仅体现在教育孩子上,还包括如何正确处理婆媳关系上。“婆媳关系”,自古以来都是最难解决的人际关系问题,而孟母却轻松解决了。
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孟母那样,不偏袒,明事理。我相信,再糟糕的“婆媳关系”都能轻松化敌为友,从此和谐相处,成为真正相亲相爱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