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位朋友,他像山一样深沉厚重,像地一样宽厚博大,也像水一样灵动柔情,生活数载,待我如初,不嫌不弃,温柔又严厉。这位朋友,是我的父亲。
当我再次读到朱自清的《背影》,恍惚之间,我已经是双泪齐下。我记得我第一读这篇文章是在上中学的时候——12岁,我依然记得当时的自己是不为之动容的。12岁的年龄,懂不了朱先生的动情至深,懂不了父爱的不动声色,懂不了人间离别……之所以重新翻阅这篇散文,是深受《朗读者》这档节目的影响,李亚鹏做客《朗读者》,这其间他谈到了自己的女儿李嫣,提到了离世的父亲,这是三代人的记忆,李亚鹏身为女儿的父亲,终于体味到“孩子是父母的礼物”,孩子的出世让父母有了第二次的人生学习,关于生活、关于人生……作为父亲的儿子,父亲给儿子所造成的人生影响是不可抹灭的,有些关于责任、关于期许、关于态度的言行,即便是人走了,热度都还在……
我的父亲早年间从事的职业是建筑工人,我知道这份工作是艰辛的,也很多次的亲眼目睹了这份艰辛,爸爸总说:“我不累,虽说干的是体力活,但累了只要休息上几天精力就全回来了。”他用他的双手创造了一个我们的家,温暖牢固的家。我有多少次看到他一双缠满了白色胶带的手,小时候我会在晚饭过后给我爸解开胶带,然后用热毛巾在他的双手上轻轻地擦拭,那一道道口子有的在出血,有的化脓,有的结痂,有的脱皮泛白……我常想起爸爸的手,就像一棵老树……
我是去年上的大学,我家距离学校共计约1534公里的贵州,第一次出远门,我很是喜欢,即使是换乘两次火车,我也没觉着疲累,倒是我爸,我们在兴义到南宁的路上,他的胃病就犯了,我也有胃病,我知道犯病时有多难受,这一路,我除了对大学、对未来怀着憧憬,也担心着爸爸。爸爸是送我来上学的,30个小时的火车,我们在火车上待了两夜。火车终于把我们带到了目的地,我们找了学校,接着找了旅馆,一切安排妥当,终于安稳的在一个小川菜馆里点了一炒一汤,安心地吃了在南昌的第一顿饭。由于是提前出发来学校报道,我爸在学校陪着我待到注册报名,又和我一起买了床单被褥、日常生活用品,又是他把我的行李,置办的用品搬到了寝室,我记得那是他在南昌的最后一天。
我们从寝室离开,一起在食堂吃过午饭,他便要走了,那天南昌的阳光很好,我们是在学校的街头说再见的,我爸说:“你在这里好好照顾自己啊,钱的事不用你操心,有我呢。没钱了打电话来,我给你打钱。你也要好好珍惜大学的时间,别忘了自己为什么要上大学。人不可丢了初心,初心丢了,有时候连怎么回去都会忘记。我走了,你回去要自己把寝室打扫干净,床自己铺,被子叠好,没有人帮你做这些了,你也要学会和室友好好相处,这里不能和在家那会儿比,不管是你遇到的人还是事可能都会有所差异,你要慢慢适应。好了,我走了,你卡里的钱啊,别为我省,该花就花,知道吧?”我哽咽了,说不出一句话,我点着头,像小鸡啄米一般。我爸转过去,走了。我看着他的背影,没有动,看着他瘦弱的背影,心里针扎的痛,终于还是没忍住叫了我爸一声,他转过身,笑着对我说:“回去吧,你还记得去寝室的路吧?别傻站着了,再见!”我点头看着他挥了挥手,眼里充盈着泪水,看着他的背影,渐渐模糊……
父亲的背影,终于在我心里化作永恒,挥之不去。当我再读《背影》,也懂了这其间的父爱的流露,孩儿对父亲的怀念,终于我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