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23期初级复训第26期坚持分享第387天
今天回家读《中国文脉》的“老子和孔子”。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两位思想家里吧?据说《道德经》在德国,几乎每家一册。但我不太懂老子。只知他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而治。这些也是概念化的,并没能真正理解。这个年龄,我确实要静下心好好研读一遍《道德经》。虽然对老子了解不多,也没读《道德经》,但不妨碍我对他的喜欢,准确地说,是对老庄的喜欢。特别是老子最后骑着青牛出函谷关的背影,在旷野黄沙衬托之下,显得那么超凡脱俗。在他看来,人就是水,柔柔地、悄悄地向卑下之地流淌,也许滋养了什么、灌溉了什么,却无迹可寻。终于渗漏了、蒸发了、汽化了,变成了云阴,或者连云阴也没有,这便是自然之道。因此,他留给世人一个超拔的背影,莫知其所终。
老子的“道”,止于流沙黄尘;孔子的“道”,则止于宫邑红尘。孔子的晚年,十四年在路上奔走,直到六十八岁。他一直承担着一个矛盾:一方面,觉得凡是君子都应该让世间充分接受自己;另一方面,又觉得凡是君子不可能被世间充分接受。这是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一头是广泛的社会责任,一头是自我精神的固守。但孔子,并没有被这种矛盾纠缠住,他始终是个清醒的智者,一个至善、宽厚、优雅、快乐的仁者。
晚年回乡后的孔子,遭遇接二连三至亲之人离世痛苦,内心恐怕无法摆脱命运的孤独和悲凉吧?圣人立德立言,济苍生匡天下的高亢旋律之后,终于一声邈远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