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亲去世之前
女神狄安娜一直觉得她是妈妈最配的女儿
每个人都是一座以弗所古城
城里既住着阿耳忒弥斯
也住着圣母玛利亚
“我中还有一个我,它藏在内心的深处”
在未拜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都觉得双胞胎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存在之一,她们不仅仅有着生理结构上的联系,更在于她们的心理也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巧合,似乎有着某种心灵感应。但奇怪也不奇怪的是,似乎我接触过的双胞胎里在性格上没有类似,甚至差别很大,或者说从某个角度上讲,她们和一般意义上的个体没有区别。但我还是没有改变我最初的想法:双生花是这个世界上最像自己的人。
当然,除了你身体里的那个自己。
小说的主人公狄安娜,她刚从顶尖法学院毕业,年轻貌美,聪慧过人,现代意义上的优秀人才的女神,但她却不快乐,她忙于追求着他人的肯定和赞美,甚至放弃了最想实现的作家梦。直到母亲的去世,她才知道了隐藏多年的秘密,她竟然有一个孪生姐姐,于是她便踏上了寻找姐姐的旅程,而她最后找到的不是自己的姐姐,而是住在心里的自己。
每次发现好书都特别感谢荐书者,之所以将看书习惯坚持下来一定程度上要感谢我高中时候的班长,在学生学习课业最繁忙的时候,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对书籍的热爱,同时也激发了我对看书的热情。
这本书就是两年前他推荐我看的,拖到现在才看实在差劲。
狄安娜找到了在玛利亚寄来的信中提及的玫瑰花园
在那里随着泽内普夫人上了四堂课
她一度怀疑人能和玫瑰花对话的传言
最后却找到了自己心里的以弗所玫瑰
「黄玫瑰」
“要想了解一株玫瑰,唯有从另一株玫瑰入手”
玫瑰因为有香气才成其为玫瑰。狄安娜:“黄玫瑰,真正的玫瑰,比如你,会因人造玫瑰的存在而感到烦恼吗?”
黄玫瑰:“人造玫瑰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世上有真玫瑰。它们的存在恰恰显示出我们的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谁又会模仿它做人造呢?”
其实狄安娜不是不喜欢孪生姐姐玛利亚,是因为作为生活在母亲身边这么多年的女儿却比不上和母亲素昧平生的姐姐,并且没有生活在母亲身边的姐姐竟然是最像母亲的人,狄安娜对此很烦恼。
看完她们的对话,我突然觉得黄玫瑰就是玛利亚,维纳斯就是狄安娜,有趣的是作者在最后也论证了这一点,更有趣的在于这本书几个主人公的名字,比如狄安娜比如维纳斯又比如阿耳忒弥斯。几乎都是女神界的名字,但是女神是所有对超自然向往的凡夫俗子所臆造出来的存在,比起人来说,她们更是不真实的存在。
「阿耳忒弥斯」
玫瑰作为玫瑰就意味着自由。
不需要依赖着他人而活,无须倚赖其他人的赞美而存在,也不会因为他们的否定而不存在。我不是别人,我就是自己。仰仗别人而活,别人的赞美会膨胀你的骄傲,而别人的抛弃会瞬间击垮你自己,久而久之你以为的自己已然不是真正的你。
我也希望我自己能很高兴地满足于做一株玫瑰,而不是,你让我成为月季我就忘了我是玫瑰。也不是,我需要成为你们想要我成为的除了玫瑰以外的任何花。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我之前想过的问题,别人看到的是否都是一个外在的你,会不会,是一个连你也不认识的自己?
答案自在每个人的心中。
「真相其实是...」
所谓的玛利亚就是狄安娜
狄安娜没有什么所谓的孪生姐姐
只有她自己。
看过一些外国作品,我对他们的信仰很有兴趣。
他们会在书里很直接地表现出自己的信仰,是那种近乎执念的相信。
托尔斯泰说,少数人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除了上帝什么都有了;多数人也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除了上帝什么都没有。这里的少数人和多数人指的是富人和穷人,上帝对于富人是最后的奢侈品,对于穷人是唯一安慰。
这是对世俗信仰的讽刺,而对于真正的信仰呢。
应该不带有任何功利性也不应该带有任何目的性。
所以周国平先生才会说,上帝存在于人的局限性之中 。
人在何处看到自己不可逾越的界限,就在何处安放一个上帝。所以人们创造了女神阿耳忒弥斯,人们可以创造她也可以随时毁灭她,可以信仰这个女神也可以随时信仰下一个。
人总是千姿百态的 用别人的姿态生活既活得不像自己也活不成别人的样子。
聆听玫瑰的声音,也许是杜撰的故事,也许,你从始至终就具备这种能力,待到时机成熟,它便会显露无遗。
“你的向往和梦想,从不必向外寻求,因为——它一直在你心中。”
你优不优秀从来都不是别人说了算。
可是做自己,真的是有点难呢。
最近运气真是down到最低值了,觉得自己很差劲。
虽然昨天慧姐跟我说她觉得我心态挺好的
可我心宽,但做错了事就是做错了
要自己负起责任
不要每次都是别人反过来安慰自己
糟糕的生活应该会很快就好起来
It's nothing...
可是有时候我就是想狠狠地抱怨一下这个世界
失落的玫瑰和小王子都是治愈系呢
我相信每一个喜欢小王子的人都会喜欢the missing r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