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缘兰亭
喜欢《兰亭序》,热衷王羲之的行书。不是因为一时兴起,也不是因为我的两个孩子王乐之、王行之与王羲之名字的相似,而是在不觉知间与《兰亭》的“一见倾心。”通过兰亭,我小心翼翼地品味着隐匿在字里行间里的王羲之……
从网上了解到,许多牛人已临写《兰亭序》成千上万遍。同他们相比,我的一丁点努力不及九牛一毛。尽管初学乍到工夫不够,但在习字过程中,还是有一点浅薄的体会想与书友们商榷,以求进步。
关于王羲之的生平简介,网上一点一大把。不再赘述。书法作为一门艺术,讲求神韵,事关审美。我就从书法审美方面来分享一下自己的习字心得。
右军《兰亭序》总的特点应该是雄秀遒劲、筋骨劲健、灵动多姿、秀劲飘洒、清朗飘逸、精气内含、收纵有度。
章法:明董其昌说,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纵观《兰亭序》,许多字笔画断而笔势不断(笔断意连),字和字之间起承呼应连带随势而行,浑然一体;点画气势流动、脉络连贯、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笔画粗重轻细、对比变化,间架布局疏密安排,使字形血肉丰腴。
笔法:至于人们熟知的二十多个“之”写法各异云云,此处按笔不提。我认为右军《兰亭序》字迹之所以俊秀,主要原因是他写字时顺势而为。用笔精致,笔笔露锋,处处锋芒。另外,右军笔尖上的“小动作”异常频繁,我叫它“笔尖上的舞蹈”。就像张三丰打太极一样。一个字没写完,笔势肯定不会随意断开。这也是《兰亭》之所难以临写的原因。
结构:我感觉右军“兰亭”之所以好看,主要是他的字很有“张力”,如同一个弓箭手卯足劲地拉开弓弦,但就是不开弓一样。这就是人们总结右军字的结构特点:秀劲飘洒、疏阔开张、神气外露、精气内含、收纵有度。再加上字形的变化多端,尤其是右军将字的平正与猗斜完美的结合,更让字变得气韵生动、灵动宜人。有一种自然妍雅之美。这也难怪,因为这都是王羲之长期对自然界的山水、草木、石头、动物等长期观察的结果。
借用网上大师的话作结:学习右军的行书,成功与否的标志,就是看学书者能否真正淋漓尽致地,潜心细致地把字帖中最细腻的用笔动作和线条效果表现出来。简单浅显粗率的临摹绝不会得到真谛。丝丝入扣的体察感悟与反映,则是熟练掌握大王书风的第一步。
七十四岁的《青春》
刚认识孙老(孙德祖)时,在他的“补拙斋”里看到了一首他喜欢的诗歌------德裔美籍人塞缪尔·厄尔曼的《青春》。
随后查阅了这首诗歌。惊呆了!这一年,孙老74岁。塞缪尔·厄尔曼写这首诗的年龄,也是七十多岁(他七十多岁才开始写作)。别看区区四百字的小诗,却在世界范围内却掀起了巨大“精神海啸”!激励一代人,甚至是一个民族。
通过这首短短的小诗,我读懂了孙老积极向上的心态。也正是这首小诗,颠覆了我对年龄的认知。也让我倍感惭愧!七十岁感到很年轻,三十岁人却觉得老了。青春只有一次。中老年也一样。生命在什么时候都应该珍惜。人人都会老。永远不要嘲笑老人那满脸皱纹,因为,岁月的刻刀不会放过任何人。
愿每个人都有年轻的心态。
青春原文:
青春
--塞缪尔.厄尔曼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无论年届花甲,拟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 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一旦天线倒塌,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生命不息,书写不止。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