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篇文章《为什么工人阶级的子弟还是工人》,讲的是美国、英国发达国家的现象,读后有一种阶级固化的感觉。又看到一篇文章叫《北京折叠》,也有阶层固化的描写。从文章中读到了人与人、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关系,于是想起了有一个词叫境界。
在概念上,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水平,实际上是指一个人对人、事物、自然界、宇宙的相互关系的认知水平。这与个人的经历、学业、态度、观念密不可分。按照现有的人类进化知识,人们最初的境界几乎没有差别,因为生存是第一需要。大家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里的需求是一致的,大家共同面对大自然及其他动物的威胁,共同分享劳动成果,有饭一块吃,并没有什么剩余价值,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仅仅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生存能力强一些罢了,在分配方式上并无区别。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的境界开始有区别了,有一些境界"高"的聪明人知道把剩余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私有制出现了,人们也出现了阶级分化。更有甚者,人还可以把其他人当作工具,奴隶制又出现了。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仅是制造和使用工具那么简单了,他们的分配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狼群中最弱的狼最后也能啃啃骨头,人群中最弱的可能会一无所有。人的境界就这么奇妙地以这样的方式开始提高了。
毫无疑问,私有制的出现大大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欲望被一次次无限挖掘,社会也在按着它的方式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在不断变化,生产关系也在变化着,人们对人自身和自然界活动规律的认识也在变化着,当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时,人的境界与文化结合了,人们把自己分出了三、六、九等,各种层次的人出现了。王公贵族、绅士、平民,人们出现了不同的圈子,生活在低层次中的人拼命往高层次中挤,所谓高层次中的人还不屑一顾,就象《泰坦尼克号》中所谓的绅士看不上"暴发户"一样,最终逃生时,"绅士"全然不顾他人死活,暴发户却向别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人们用自己制定的阶层文化标准对着自己所谓的境界响亮地抽了一个耳光。
所以想想最终的文化需要什么人主导,无庸置疑,在阶级社会中由统治阶级说了算,但这并不代表没有超阶级的思想,总有些人会跳出圈子看圈子,跳出社会看社会,最终会引导人们的思想进步、觉悟提高,共和、民主、大同,随着人们认知的提升,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会逐步清晰,既使过程会很漫长,甚至会局部倒退,但趋势依然,潮流不变,人们的境界也会螺旋式上升的。
老人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又说,富不过三代。所以人的境界贯穿于人类发展始终,富了、贵了可能是因为祖宗境界高,并不代表自己境界高。一个人要想清楚什么是境界,如何提高境界,最终境界要靠思想和行动说话,看你为社会、为他人做了什么事。当然按照佛家所讲,一个人为了境界而境界也是很累的,结果可能还是没境界。 所以还是要总结一下,人不要太高看自己,也不要非把自己与境界扯上关系,与人为善、助人为盼,能者多劳,天下为公,向儒家学修身、向道家学修行、向佛家学修心,不图境界之名,顺其自然,凭一颗平常心做事,"境界"会自然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