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很有趣,向我们解释了众多谜团:
1. 第一印象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构建的?
2.第一印象是人自己有意识构建的还是无意识构建的?
3.第一印象构建的大脑神经学原理是什么?
4.第一印象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决策?比如第一印象如何影响政治和经济的?
5. 第一印象与性格的关系?看起来凶的人就一定是“坏人”?看起来面善的人就一定是“好人”?
6.影响第一印象的相貌结构是什么?
7.为什么很多人养的宠物长得很像主人?(我几十年以来一直有这个困惑,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了)
8.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所谓客观是不存在的,双标和多标其实就是我们人类的本性?
9.大脑哪一块区域专门计算人的“颜值”?难道颜值即正义?我们是如何被错误的面部信号误导的?
10.人类面部的起源?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这本书,那就是:虽然我知道“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但是我还是情不自禁地“以貌取人”。
第一印象是如何构建的
第一印象这门科学研究的是我们形成印象的自然倾向,它是人类本质的一部分,用来认识他人、了解他人(社交功能)。
我们从面相中看到的不过是我们自己心里形成的印象。我们大脑会有固定的判断,将人自动归类,比如谁像好人、谁像坏人,好人有哪几类、坏人有哪几类。这种归类的过程是大脑自动进行的,你无法控制。
关于第一印象的两个重要事实
1. 人具有天生识别面相的能力,哪怕是刚出生的婴儿也具备这种能力(除非脑损伤)。7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能够识别和区分积极和消极情绪。
2. 人对相貌所产生的印象是稳定和持久不变的。比如你看一个人特像土匪,不可能一周后你觉得他像一个大英雄,除非你的观念认知受到了改变。
印象的0.1秒吸引法则:在有脸出现的视觉场景中,人们首先会被人脸吸引,人的眼睛对人脸的感知时间差仅为0.1秒!也就是说你只要扫某人一眼,你的大脑就基本形成了这个人的印象判断。
该原则与沟通的黄金定律 (55-38-7)是一致的, 所谓沟通黄金定律就是:每一次交流都会有两个层面的对话,一个是语言的(谈话的内容),另一个是非语言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听众接收的信号有 55% 来自视觉、38% 来自声音(语音语调等),只有可怜的 7% 来自字面的内容。该原则对商业的启示有两点:
1.品牌人格化是如此的重要,如果消费者把你的品牌当成一个令人难忘的“人”,那么你就成功了一半!各种卡通动画,艺术品,商业广告等都使用了表情夸张,令人难忘的“人”。比如辛普森,铁臂阿童木,白雪公主,小红帽,麦当劳小丑,奥运会吉祥物,米其林轮胎小人等
2.颜值即影响。在流量经济时代,各种短视频直播里面出现的都是被各种滤镜修正后的“帅哥美女”。
第一印象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
“认知吝啬鬼”:当我们需要做决定却又知之甚少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选择走捷径,比如依靠直觉、本能反应和套路经验。
政治选举
如果人们要做和陌生人有关的决定,最简单、最容易走的捷径就是第一印象,这正是“选举白痴”选择的方式。比如两位能力出众的经理候选人,如果让人们短时间做出判断,则人们往往会把票投给那位颜更高的人。
心理学上我们把自发的、省力的过程与刻意的、人为的过程区分开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描述了这些过程的多种不同之处。与感知事物和适应噪声一样,构建面部第一印象也是一种自发过程。这种自发性有多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在短时间内给实验人员展示面相,另一种是强制他们比平时更快地构建印象。但这两种方式都不能阻止人们构建印象,也改变不了其性质。
经济决策
印象不仅能左右政治决策,还能掌控经济决策。杜克大学的经济学家认为,有颜值、有能力的求职者能够获得更高薪的职位。在如今更加内卷的国内,你不仅需要高超的专业技能,还需要一流的颜值!
法律决策
人们对于面相的印象还能左右法律决策。在我们心里,娃娃脸的人比成熟脸的人更加诚实可信,但同时也更粗心大意,是我们需要保护的对象。人们对流行的面相术看法的影响依然存在于司法体系当中。“在中世纪,如果两个人有犯罪嫌疑,谁长得丑谁就该受罚,如今法官有意或无意会受到相面术的影响,就连坐在陪审席中的卑微的平民也是一样。” (看样子“颜值即正义"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
“构建第一印象速度很快而且非常容易,同时会带来重大影响。评论一个人并不容易,不管是他的能力还是道德品质,尤其是在对他知之甚少的情况下。这时我们对相貌的固定印象和看法就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需要判断对方是否有能力,我们形成的能力型印象就派上用场了;如果需要判断对方是否强势,那么强势型印象就发挥作用了;如果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是暴力罪犯,那么面相强势的人就要倒霉了。
第一印象与性格
眉毛比眼睛更重要?
大量现代研究表明,眉毛在表达情感方面比眼睛的作用更加重要。
我们表达情感时,眼睛会向特定的方向移动,从而告诉他人我们此刻的情感。恐惧是眼睛最容易显露出来的情感,人处于极度恐惧的状态时,双眼会放大,这时眼白部分(巩膜)也会变大。
可信和强势印象
强势脸比弱势脸强势脸的男性化特征更明显。危险脸通常愤怒且充满男性化特征。
不同性格特征的印象往往高度相似
被认作可信的脸同样被认为有魅力、情绪稳定、聪慧、温和、面相柔和等。结果表明,可信和强势印象只是印象结构中最基础的两类。
当我们和陌生人打交道时,脑子里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探清楚他们的意图是好还是坏。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陌生人会笑脸相迎,而不是摆一张臭脸,给人可信的印象是我们用来猜测他人意图的方式。
只有7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辨别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并且更喜欢女性脸,这是因为多数时间照料他们的人都是女性。实验表明可信印象依赖情感特征存在,强势印象依赖男性特征和面部的成熟特质存在。可信和强势印象是两种最重要的印象,因为当我们只知道外貌的时候,这是判断他人是好是坏、是否会对自己造成威胁的唯一依据。
情人眼里出西施
“如果我们眼中只有敌人,那么其他人在我们看来都是丑恶的;但是如果我们眼中只有情人,那么其他人在我们看来都和情人一样有魅力。”--苏珊·安德森(Susan Andersen)
面部典型性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塑造我们的印象。我们在生活中见过很多面孔,典型面相处于中心位置,非典型面相处于边缘位置。记住的脸不一样是因为我们周围的环境里都是不同的面孔。一个生长于亚洲的人和生长在欧洲或者中东的人相比,视觉口味不同,不同的视觉口味都能使我们将事物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类,进而使我们构建印象。
我们信任那些长得像同类的人。这里的可信来自我们关于面孔的经历,而不是来自面孔的内在信任特质,我们的经历决定了我们对典型脸的定义。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群体,甚至是处于不同生活阶段的同一批人,都可能对典型脸有不同理解,相应地,也会决定他们对新面孔的印象。
我们构建的印象在很多方面像极了对我们重要的人,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面部相似度是引发印象的强大机关。如果你的父亲非常和蔼,你很有可能认为长得像你父亲的人也很和蔼;但是印象的构建不仅仅来自亲人,和我们任何一个熟人长得相像也足以构建印象。
面孔相似甚至能影响雇佣决定和消费选择,参与者认为如果求职者长得像优秀的前员工,那么他们比长得像失败的前员工的求职者更有优势,就算后者的履历再好也没用。与自己的样子相似和与我们喜欢或不喜欢的人的样子相似同样具有重大意义,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自恋。
现代研究证明达·芬奇是有远见的,我们的确更愿意把资金交给和自己长得像的人,也更愿意把票投给和自己相像的政治家。
研究证据表明我们更有可能嫁给和自己面相类似的人,选择和我们“长得像”的狗当宠物,人们都在试图掌控周围的环境。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决定了我们的相貌偏好。”我们通过构建印象来分辨好人坏人,判断他们是否会伤害我们。但在只了解面相的前提下,我们只能依靠面部线索来做出模棱两可、可能出错的判断。面部线索的含义并不广泛,但印象能使我们辨认出他人的行为意图并判断他人的能力。
真实的错觉
静态图像只是抓拍了某人生活中的某一时刻,并不能体现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即便可以,在推断性格特点的时候这些照片的含义也会被大幅度曲解。同一张面孔在不同明暗的环境下可以改变我们的印象。
真实的错觉:在了解一个人以前,我们无法知道哪一张照片才是“真实”的。我们对一张照片的看法来自我们对这张照片的了解和感受,正是我们的了解和感受使照片看起来更真实、
所以我们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这就使我们形成了一种错觉,认为照片的内涵远远比我们亲眼见到的要多。当我们对一张脸一无所知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已经对其做出了预先设想,这种设想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这张脸。
积极关联:我们仅凭人们一时的情绪状态就草率地认为这就是他们的性格印象:微笑只不过可以暂时理解为此人现在心情不错。
研究证明,我们会认为笑着的人比生气的人更可信。
对于两家便利店,顾客更喜欢去微笑的服务人员所在的那家店。
照片表现出的第一印象不仅受我们的瞬时状态影响,而且还受一些表面上看似无关的因素影响,比如头的姿势和视角。同样一张脸,低着头会被认为弱势,而抬着头则被认为强势,头部向左倾斜让人看起来更容易接近和迷人。除此之外,躯体、姿势、服装、妆容和不同情景刺激等因素我们还没有一一介绍。所有这些因素都能影响第一印象的产生,因而导致某个时刻抓拍的人物静态照片根本无法全部展现这个人的性格印象。
根据颜值来预测一个人的品质?
根据一个人的相貌预测这个人的性格特征实际上是相当荒唐鲁莽的行为。
比起将人分为三六九等,我们更倾向于从多个角度分析人,但是由于很少有明确反馈指出我们的分析是否正确,所以如果一个人被贴上“非善类”的标签,我们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认为他不是善类,而不去细想这个标签是真是假。一旦我们判断这个人不是善类,那么我们就不会去接近他,因为还有很多其他友善的人可以接近。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指的是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总是倾向于高估个人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而低估外部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特殊社会身份、特殊场合或者只是天气。
我们在根据相貌分析性格或才能的时候,喜欢走捷径,往往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用最少的认知挖掘出尽可能多的相貌寓意。
健康生活,保持微笑
那些被认为表情愤怒的老人称经常感觉到愤怒,被认为表情悲伤的老人经常感觉到悲伤,对于轻蔑和羞愧的结果也是同样的。所以你想在你年老的时候看上去是高高兴兴的——并且看上去是真实的——现在就经常笑。
不仅是表情习惯会印刻在我们的面孔上,我们的生活习惯也可能留下痕迹。在一夜好眠后,我们不仅身体机能运作良好,看起来也更加红光满面。抽烟是头号杀手,对你的面部也不利。很多抽烟的人都有一张“抽烟者的脸”,主要特征是眼部、唇部四周有很多呈扩散状的皱纹,以及苍白的皮肤。
照顾好你的身体和大脑:健康饮食,锻炼,不抽烟,减少不必要的担忧。你不但会感觉更好,还会看起来更好。
进化让我们天生就会注意面部。这种天性,加上从一开始就有大量的面部视觉体验,大脑区域中还进化出了专门处理面部的复杂神经网络。这些神经网络支撑着我们卓越的面部技巧:在具体情境中识别情感表达和辨别相似的面孔。但是很有讽刺性的是,这些技巧也支撑着第一印象准确性的错觉。技巧和错觉都让我们相信,面部提供了个人的大量信息,即使事实并非如此。
面孔的特殊地位
新生儿的视觉敏锐度约为正常成人视觉敏锐度的1/15。如果一个成人的视觉敏锐度和新生儿一样,则被定义为失明。这些计算机科学家发现面部识别的解决办法已经被进化“发现”。新生儿生来就有视觉偏好来识别最有可能将面部图像区别于非面部图像的特征。
新生儿面部偏好的发现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新生儿会注意到面部特征非常详细的结构。如果不是因为进化使新生儿的大脑具备了注意区别人脸和非人脸的特征,那么这一点便很难解释。我们的大脑有快速启动功能,这能让我们暂时领先于其他物种。但让我们走得更远的是生命初期大量接触人脸,以及我们对于其他人的兴趣和依赖。
大脑中的面部模块能够计算颜值
人类是极端的视觉生物。灵长类动物大脑最明显的一个特点便是过半的大脑皮层都用于处理视觉信息。灵长类哺乳动物比非灵长类哺乳动物视觉皮层区域更大,神经元密度也更大,其中一些区域专门用于处理面部信息。
面孔失认症的案例首次证明了人类大脑中可能存在专门处理面部信息的模块:针对面部反应的皮层区。梭状回面孔区(FFA)是面部网络的众多区域之一。人类大脑中还发现了其他两个面部选择性区域:一个位于枕叶,称为枕叶面部区;另一个位于颞叶,综合听觉和视觉信息,即颞上沟,
我们的大脑中有专门的“模块”用于面部感知。电脑用同一个处理装置处理所有不同的事物,而我们和电脑不同,我们有只处理面部信息的装置。我们大脑中的面部模块不仅处理面部信息,还有很多其他功能,面部模块通过神经系统帮助我们理解其他人的信息。面部处理系统嵌在大脑区域一个更大的网络中,这个区域负责注意力、情绪、记忆和认知。仅有面部出现就足以激活整个大脑中的多个区域:除了枕叶和颞叶皮层的感知区域,还有情感和记忆皮质下区域,以及前额皮质中的认知控制区域。
错误的面部信号
我们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精通的两个技能:识别情感表达和识别面部。即使面部没有价值,我们也能看到价值。正是这种错觉让我们相信第一印象。
有着同样情感的面部移到不同的身体上,能够表达完全不同的情感。让人们忽略身体,只判断面部也是一样,我们无法忽略引导我们解读面部的语境提示。仅仅有身体的轮廓,甚至没有任何动作,也能改变我们的印象。身体信息完全决定了对于面部表情的解读,也是唯一能够准确判断他人情感的信息。
使当面部没有提供潜在情感的信息时,我们也认为它提供了。我们的大脑能很快整合信息,消除歧义。这些处理过程如此迅速,以至于我们从未注意到。运用我们所在的场景、身体姿态、口头交流还有很多其他不太突出的线索,帮助我们明晰面部的意义,最后使我们相信面部是信息的有效来源,即使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错误地将我们决定的准确性归功于我们注意力的自然焦点——面部。而在处理过程中,我们“再次确认”了我们准确解读面部的能力。
我们对于熟悉和不熟悉面部的敏感度差异导致了第一印象的错觉。
对于我们了解的人,他们的图像立即在我们的记忆中提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面部形象,将他们的外貌和他们的性格完美匹配。但是这种外貌和性格的关系来源于我们先前对他们的了解,而并非来源于他们的外貌。即使我们对于陌生人没有这样的了解,我们也会认定他们的外貌和他们的性格具有一致性。我们几乎不可能摆脱这种错觉,因为我们都非常以自我为中心。比起一个人的面部,从他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我们可以找到更多的痕迹。
面部进化的起源
人类面部是为了社交而进化的。
来自灵长类动物的比较性研究表明了人类面部的进化历程和进化中的独特之处,比如我们不长毛发的面部,狭长的眼睛和白色的巩膜。我们只能推测这些独特之处是如何进化的,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是为了社会交际之便,使“解读”他人的想法更容易。我们面部的调整,与发射和解读社交信号相关,与推断他人的情绪及意图而非推断他人的性格相关。第一印象正是基于这些调整,基于我们解读面部动态变化的能力,基于此时此地此场景的变化而得出的。面部主要是人类进化为社交服务的,发出和解读情绪。两个眼部比例和灵长类的直立高度密切相关:高度越高,眼睛延伸越长,巩膜外露越多。眼部数值、栖息地和直立高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假设来解释:延长的眼睛和外露的巩膜是为了以更明显的直立身体在陆地上生活而优化的。陆地上的生命比树上的生命需要更广的水平眼部扫视范围,延长的眼睛和外露的巩膜让眼球活动范围更大,而眼球活动延伸了水平方向的视觉区域。
唯一貌似可信的解释就是人类的眼睛是为了方便社会交际而优化的。相较于其他灵长类,人类独有的眼睛形态让眼神识别更容易。眼神是具有丰富信息的信号——我们可以通过直接对视相互关注,可以凝视某个特定的方向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可以从别人的眼神中察觉他们的注意力,甚至可以从他们的眼神和情景语境中推断出他们的意图。我们对于眼神的关注很早就已经开始:新生儿对于眼神高度敏感,偏好眼神直视的面部。眼神是新生儿社会信息的来源,事实上,新生儿对于眼神的注意力可能促进了我们面部认知能力的发展。
眉毛对于表达不同情感状态和识别他人都很关键。在我们没有毛发的脸上,加上明显而平滑的额头,眉毛的动作很容易被发现。我们又大又平的额头很可能是为了适应我们更大的大脑而进化出来的,尤其是为了适应前额皮质。额头本身对于解读他人的想法没有特别意义,我们的前额让眉毛更突出,可能是为了解读社交信号。
面部的颜色变化可以传递出精神和健康状态的信息。
但是为了获得这种信息,我们要能够感知这种短期变化。对于我们大部分三基色(红色、绿色和蓝色)都完整的人而言,获得这种信息很容易,但是对于那些视网膜中缺少三基色其中之一的人而言,则难如登天。三色视觉在哺乳类动物中是一个少见的特征,灵长类动物是唯一具有三色视觉的哺乳类动物,但不是所有的灵长类都有三色视觉。
我们面部的所有变化——裸露的皮肤、延长的眼睛、白色的巩膜、突出的眉毛——让我们能够更容易解读他人的想法、进行交际以及调整我们的行为。
我们更大的大脑不仅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而且在社交方面也更擅长,这可能是我们最与众不同的特色了。面部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对于面部的解读也是在不同场景中转瞬即变的。只要我们记得这一点,我们跌入相术师所谓“面部是性格信息来源”的圈套的可能性也就会小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