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慧能的言行录。禅是什么?冯老师讲的这本书真的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关于禅,和我们内在息息相关,需要我们去慢慢领悟。
冯老师说他是某种意义上的禅修者,禅是要靠自己的,禅是不需要上师,不需要仁波切,甚至不需要经典。禅是需要自己在日常生活这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一食一饭自己去慢慢琢磨。一旦你开悟之后,你很难完全回到那个没开悟的状态。
冯老师几个点的解读让我们深刻理解了禅宗的特点和其它佛教派的不同。
禅宗第一大特点是简素,是一个非常简单、朴素的宗教。
一个层面,禅宗就讲究找个山、找个水,搭两三间房,然后大家一起修禅。禅宗是一些山林的隐士,找一个地儿,自己用最简单的吃喝应付自己的肉身。
禅宗是一个相对出世的、相对不世俗的、相对远离名利、相对远离权利的这么一种宗教。它管的往往只是内心的平静,内心脱离苦海。
禅宗很多时候是没有偶像的,就是没有佛像,没有壁画,没有这些外在的东西。
禅宗是个简素的宗教,它没庙,没神,没经。
禅宗第二个特点是智慧。禅宗追求智慧、崇尚时刻,好多其它佛教派讲究信、讲究知识。大多数宗教强调相信,无论是教义告诉你什么,无论上师告诉你什么,都要求你去相信。但禅宗强调不信,强调怀疑,强调思考,强调通过思考而产生的觉悟。你要趁着事去琢磨,智慧的路是要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走通的。
由觉生定,由定生慧。
禅宗强调的第三个词是“独立”或“自我”,心即是佛,自性就是佛性。禅宗不强调师承,你渐悟了,你顿悟了,你就是禅者。禅宗强调自力,强调内心有一个强大到混蛋的核,才能在宇宙这不易被风吹散。它不强调上师,不强调经书。
禅宗强调自我,不是自恋,强调没有比自己这颗心更好的去修禅、修佛的途径了。强调自我外,也强调了日常。从自己、从自心、从真性、从真我去修佛,就够了。怎么修?修日常禅。日常的一饮、一饭、一睡觉、一谈话、一读书、一散步,都是修行的方式。
禅者靠的是自身的力量,只有我能救自己,只有我想明白了才是真想明白了,只有我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路。
禅宗精髓的话,用一句代表,那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意思?避免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就是认为一切都是真实的,所有的好东西都是应该去追求的,追求到的就应该死守。这个叫做“住”。你“住”在这种纠缠之中,你“住”在自己的欲望之中。这个极端,禅者的定义就把它叫做“住”,你陷在里边了。
另一个极端,是绝对的空无。你陷在人生无意义里,你陷在所谓的涅槃之中。
两个极端也可以说是“有执”,什么都是“有、有、有”,“要、要、要”,另外一个叫“空执”,什么都是“没意思,没劲,没用,空”。
都是一种执念,都是要相对避开的。正确态度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各种境遇、各种追求,都是不应该往死里较真的,都是应该拿起、放下的。
什么叫“生其心”?虽然各种境、各种态、各种相,都不值得去着相,不值得去执着。但是就像每天的太阳,每一晚的月亮,在那一瞬间,一刹那产生的美好,它就是美好。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尽管花开也是一种空,但这个花儿开得是真美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知道无常是常,但是这不影响我们内心肿胀,来世界花开一场。
能读到这句真的很好。一本书能记住这句也就够了。
在禅者的眼里,生活是苦海。生活里边有很多苦,做人有很多苦,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有情即烦恼,这是没法办的事,有这个肉身,有这个身心灵,就会有烦恼。不需要躲避,需要正视,用日常的生活,用每一口水、每一口饭、每一个水果、每一朵鲜花来面对这些烦恼。
禅是日常禅,是烦恼禅,是有情禅;是花开,是微笑,也是花被吹走。禅,在日常;禅,在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