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一
乐知楼
8月19日,周五。暑假期间搞校舍维修几乎成了惯例。我走在学校校园里,看乐知楼维修工程的进度。
乐知楼是1988年开始建设,1989年启用的一座综合楼。“乐知”这个名字,是2016年冬征集楼名的时候,老师们给它取的。这个名字寄托着孩子们“乐学”、老师们“乐教”的精神追求。这座楼今年已经34岁了,它见证了实验小学33年的发展史。它是那个年代我县小学教育的标志性的建筑。它不是当代教学楼的框架结构、楼体用轻型的新材料、新技术的“高大上”,它是砖混结构、庭院式造型、功能分区分明的一座老楼,见到它的人能留下比较深的印象。早些年,应邀来我校讲学的来自济南的侯校长就说过:这是不多见的“民国风”的建筑风格;来自上海的俞慧斌校长也说,这种建筑在上世纪80年代末是挺先进的一种设计,走进去,能让师生很快找到一种宁静、一种和谐。而生活在其中的我们,也感到它很有味道。
前几年,我们打算对乐知楼进行一下改造,设计并修建一个“立言文化馆”。经过多方论证,专业人士说:“它老胳膊老腿的,不能承受再造之重了。”于是我们只好放弃。后来有人建议说,这座老楼砖混结构,抗震级数不够高,占地面积大而建筑面积不大,不太实用,不如学校给上级打个报告,考虑拆除重建吧。而我想到的不是拆除,而是有条件的尽量保护它,因为它见证学校岁月沧桑,它承载许多人的童年梦想,它在,梦就在。
几年来服务区内的孩子不断增多,这座老楼继续“服役”,每年的修修补补就不可避免了。看着工人师傅忙忙碌碌的工作着,我问身边相关负责干部:“快开学了,维修任务什么时候完成?”“开学前一定能完成,保证正常使用。”
随笔二
那些树木花草
我漫步校园,与乐知楼西侧、行知楼的周围的那些树木花草逐一对话。记得2017年初春,经过班子同志们讨论,我们邀约了德州的园林设计公司按照上级要求来校做绿化美化的设计。记得当时对接此项工作的是个入职不久的姓黄的小姑娘,沟通了设计思路之后,她问我:“你想要方方正正的、规则型设计呢,还是不规则型的?” 我说:“我希望实小学子有灵气、有创意,通过校园环境的设计,能让人与环境发生链接,希望园林的设计也是灵动的,那就要不规则型的吧。” 于是,就有了这所校园里乔木、灌木的高低错落,不同季节的花香斗妍。再后来,启知楼的建设、教师车位的修建、校园内道路的改造,让这所校园看上去四季有风景,“人” “物”皆有灵气。
我在这些树木花草身边走过,它们经过风吹雨打、吸收日月精华,正呈现出蓬勃生长之势。“不负期待,不负朝暮,一年一轮,静悄悄的长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 说的就是它们吧。有时候,生活在校园里的我们,总是看见想看见的,对于不想看见的总会视而不见。所以,看见身边的风景,享受当下的诗意,谁说希望在远方呢?明明就在当下。
随笔三
教育赋
从乐知楼的维修工地上出来,我来到位于校园居北测的启知楼。这座楼是2018年启用的,因为实小的学位紧、招生压力大,为了实现区域内学位最大化而修建的综合楼。因为占地很有限,于是,就有了这个“井字型”设计、四四方方的现代化综合性教学楼。从乐知楼走来,进这所楼房,明显的感觉到了“囧”,有狭小、拥挤的感觉。
一阵鼓声相伴着葫芦丝声音传来,吸引我走上位于东北角的四楼报告厅,这里老师正带着孩子们排练教师节节目。见我进来,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很起劲儿的进行了完整的表演。
这个节目是局长出题,教师集体创作,围绕《夏津教育赋》展开,集唱、奏、诵于一体。节目开始,稚嫩的女童诵读声传来,声音干净、纯真,像清澈的泉水一般。随着鼓声一起奏响的是葫芦丝齐奏,柔和的声音相伴鼓点,男童、女童的歌声响起,夏津教育从远古的俞城走来,代代传承,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歌声、乐声、诵读声轮转、融洽。此情此景,使我泪眼朦胧。
《夏津教育赋》的排练让我心潮起伏,它的写作者李老先生近几天离世了,他的音容笑貌在我眼前、在脑海浮现。我与老先生虽然接触不多,但印象挺深。我与他的交往就源于此教育赋。那是2020年春,我们对北校区的墙面进行文化环境布置,其中院内有一面墙,特别适合装饰一篇“辞赋”,于是,就有了找人写赋的想法。经过几番讨论和论证,在领导的引荐下,我亲自登门去拜访李老先生,并请他执笔写赋,没想到他爽快答应。接下来我与他的几次相见,就是围绕教育赋的写作定位、文章的长短、标点用法、装饰用字体和注意事项等进行,老先生的美学功底、文言功底让我很佩服。随着慢慢熟识起来,我对他的了解也多了一些。他集书、画、文、艺于一身,是我县文化名人,是业内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深深爱着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他用心、用情写就了此教育赋,但却无法亲眼观看孩子们的传唱、传诵、传颂了。我们师生只好以虔诚的态度,用心用情的演唱,告慰老先生在天之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