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带孩子去玩球,有个小姑娘看样子也就三岁,因为一根蓝色的绳子痛哭不已。
原本这个小姑娘自己玩的挺好的,自己玩球,自己玩滑梯,母亲在外边等着,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小姑娘快速穿过海洋球向母亲走来,当时没有哭没有什么声音,到母亲跟前说着绳子,母亲明白了孩子是要那根绳子,可是现在绳子正在另外两个小朋友手里,母亲只是告诉孩子再去买,没有替孩子要的意思,孩子不再向母亲求助,重回海洋球里,可是走了几步可能想到自己也没有办法要回来,就哭着又回到母亲身边,因为哭声不止,母亲急忙给她穿鞋子,抱着哭声未停的孩子离开了。
也许孩子的母亲不知道这一根绳子在孩子心里的重要性,也许知道但受原有理念的影响,一个大人总不能去跟别的小孩要东西吧,也许是根据自己童年的经历,那同样被一次又一次打压的欲望,选择打压孩子的欲望,主动离开也许是被动逃离,反正解决不了的就让它从眼前消失,想想自己也同样这样做过,为了自己所谓的面子,不顾孩子的感受,离开是比较温柔的,还有训斥,期待孩子像自己一样乖乖不惹事,所以为什么常常欲言又止,为什么有好多困惑却不敢说出口,所以面对不公平待遇连反抗的欲望都没有,用一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催眠自己,所以不敢出头不敢创新,面对难得的讲话机会也是能少说不多说,能不说就不说,不会聊天,不会逢迎,活在自己的套子里,甘于在幕后,甘于为别人做嫁衣。最伤心的是用自己的模子去套孩子的人生,其实孩子与我是不同的,趁他还有主动性,主动与同学打招呼,主动向老师看自己的作业,主动与游乐场的小朋友交朋友,她比我优秀,她有自己的特点,尊重孩子的感受,让他不要像我一样活得委屈过的憋屈,在我的能力范围内给她自由。
孩子的心需要被耐心滋养,父母应该去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引导孩子自己识别和接纳自己的情绪,不要活在自责与愧疚中,不要活得小心翼翼。
临走时,孩子再次让我惊喜,她去拿自己的鞋子,并且同时把我的鞋子拿了过来,这就很好啊,学习只是人生的一个方面,修养与学习并存在必然的联系,培养孩子的好品格好性情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