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微演讲:每天都是第一次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
我是语文教师张建文。我善于写作,但却不善于说话,因为时间关系,我会把我刚才在听演讲过程中写的近两千字的点评内容缩减为三句话,即我认为的一场好的演讲应该具备的三个要素:
第一句话:一场好的演讲要针对现实的公共话题发言。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昨晚的少年版微演讲中,谁的演讲还留在你的脑海中?是不是赵楚熙的“受害者心态与过度拯救者心态”、聂心如的“语言暴力问题”和张卿嘉的“无为之恶”?为什么会是这三个人的演讲?就是因为他们的话题都是现实的公共话题,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另外,老魏每次的演讲都能给大家留下点儿什么东西,为什么?就是他每次都能针对现实问题发言。上周演讲,据说老魏三易其稿,为什么?就是想要选择一个离演讲时候最近的事件或话题作为演讲内容。
第二句话:一场好的演讲要具备命名的意识和能力。能否引起共鸣与话题的选择有关,而自己所讲的内容能否留在听众的脑海中则与命名意识和能力有关。前面提到的三个演讲为什么让我记忆深刻,是因为他们对自己讲述的事件进行了命名,比如受害者心态、过度拯救者心态、语言暴力、无为之恶,这些命名都是一个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是对所讲事件的概括,具有普遍性和超强解释力的。我们一旦理解了这些命名,就会成为一种分析事件和反思自我的工具。老魏每一次演讲,都会为演讲内容进行命名,比如“单一所有人”等等。
第三句话:不要为准备某一次演讲稿花费太多的时间。这一点可能很有些违反大家的认知常识。关于这一点,我是从老魏那里偷来的,比如我所负责的深度语文活动,一个多月前,大家就领取了文本解读任务,但是我们花了一个多月写的文本解读,与花一周、一天甚至一两个小时写的,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为什么?时间长短和文本解读的质量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演讲稿的写作也是如此。演讲稿的质量与什么有关系?我们对问题的理解!理解力达不到,写一天、一周和一个月真的没什么区别。所以,与其花时间在演讲稿上,不如花时间去理解某一个问题的本质。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关于好的演讲的三个要素,针对现实的公共话题发言,具备命名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对问题本质的能力。
好了,上自习的铃声已经响起,我的点评到此结束,关于今天晚上演讲者的详细点评,见我明天早上发布的文章,谢谢大家。
以上的即兴点评,经过了事后的解释和补充。
其余未发布的内容,继续补充如下: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
我叫张建文,就是被学生在作文里说“确实很丑”的那位老师。
来到国际,每天都感觉像在过盛大的节日,为什么?因为在这里,我几乎每天都在经历着自己的第一次,第一次演讲——我是一棵野蛮生长的歪脖子树;第一次即兴演讲——如果我是一只丑小鸭;第一次为大家导读一本书某一章节——《大问题》之序言与第一章;第一次和几个同伴凌晨四五点起来一起加班:我们知道老魏是在教学楼五楼,我、李俊晔、王钢老师在共读室417,当然还有在自己房间里加班的迟庆民和王富超;第一次同作家一起在一个房间里写作,敲击键盘的声音,此起彼伏,感觉像在弹奏一曲与晨光共舞的音乐;第一次如此经常而具体地近距离面对自己的偶像,第一次感受到影响的焦虑,第一次想和一个团队去出生入死,第一次希望为团队里的某个人去遮风挡雨,甚至迎刃而上。
今天的点评,也是我的第一次,也算是我的节日。
王静老师邀请我做点评嘉宾很久了,原因很简单,不是因为我有这个资格,而是因为我们有同门之谊,都毕业于西南大学。我推脱过好几次,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老魏说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王静老师向我约稿,我是从不拒绝的,但做点评嘉宾,我是不专业的,所以,屡屡推辞,幸好曹晓丽老师比较仗义,每次都能挺身而出。这次实在推不过去,于是就站了上来。王静老师下午就把演讲者的演讲稿或者PPT发给我了,但我没有看,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我觉得,提前看或不看,与点评的好坏没有必然关系,甚至还会干扰现场碰撞出耀眼的思想的火花。为什么?这与我下面要讲的好的演讲的三要素相关。
此处省去即兴发挥的内容。
下面补充对演讲者的点评。
杨超:按照常理,杨超老师作为第一个演讲者,到现在,我们对他的演讲内容应该早已忘得差不多了,然而,我却记得最多,为什么?因为他的演讲就符合我刚才对总结的好的演讲的三个要素。首先,他的演讲是针对现实的公共话题的,昨天赵楚熙同学口中的变态老师指的就是杨超老师,今天他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澄清,非常及时。第二,他对自己的演讲内容进行了命名,学生所谓的变态,与杨超老师的生命密码相关,即儿时出于本能的冷暴力倾向——喜欢看别人哭,以及此后所接受的暴力美学——天主教堂中耶稣受难的画面、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电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海子诗歌。
人本能的暴力倾向和后来暴力美学的熏染,使得杨超老师在这条路上越陷越深,这就是他的生命密码。杨超老师的演讲与我心有戚戚,小时候的我也是一个充满极端暴力的人,杨超老师是看别人哭,我是残害各种小动物,残忍到什么程度,你可能很难想象。幸亏我后面读书的路线是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以致超越了对古惑仔系列电影以及莫言、余华、苏童等暴力美学的影响,否则也很难走出来。
讲述自我的故事其实是一种治愈的方式。在我的第一次演讲后,我就已经从自己的故事中走了出来,我想杨超老师也会借助这次讲述,从自己的故事中走出来。
李游:接着,我想说说李游老师。李游是数学老师,还是瑜伽大师。我们同在一个教研室,又比邻而居,每天吃完饭散散步,备课的间隙打打球,在操场上趴着走走,飞飞盘,玩儿老鹰捉小鸡,做几个瑜伽动作。和李游老师在一起,你会感觉到这是一个完全打开自己的人。完全打开自己,除了李游,我没有见过第二个人可以如此。只有完全打开自己,才能打开别人。而总试图打开别人,其实是自己没有真正打开。和李游老师两个人面对时,即使不说话,也不会觉得尴尬。李游老师身边会形成一个场,靠近这个场,你自己就会回恢复到自然状态,本真状态,身心时如此舒畅。今晚,我记到的李游老师的一个金句是,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表现,会对自己造成伤害。确实,无论身体还是精神都是如此。我们被麻烦纠缠,不就是总在做些超出能力范围的表现么?
郑雨:关于颜色与性格,并不是一个科学理性的认知,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大家娱乐一番就可以了。我只想知道,我喜欢紫色,属猴的,双子座,AB血型,我到底是什么性格。
董燕妮:董老师的演讲题目是“目光可以塑造世界”,题目很动人,内容所涉及的班主任管理心得也会引起我们的共鸣和反思。她的“焦虑带来高控制”是一个金句,一下子打动了我。
因为时间关系,老魏的演讲临时取消,但他的演讲稿及时地发布了出来。演讲稿一发布,大家的朋友圈马上就刷爆了。“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一顶桂冠”,针对现实的公共话题——每个班上都有几个我们称之为“上帝的礼物”的孩子,这礼物,在传统教育看来,就是问题学生。命名不同,我们看待孩子的眼光和采取的教育方式就不同。命名,上帝的礼物——问题学生,挂冠——不是考试成绩,而是在某门课程、某项技能、某一活动中获得的成就感。写作时间,一下午三易其稿。
谢谢大家,我的点评再次完毕。做点评嘉宾,让我又跨过了一个人生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