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接着上一篇文章继续写。
当你看到我说的关于艺术和美术的事,是不是还有些摸不到头脑。没关系的,我差不多是中央美院毕业后才真正明白这件事。这里有几点有必要先说清楚。
先说语言本身的问题。中国的古汉语里面有“艺术”这个词,但一般是指“六艺”,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意思。“美术”在古汉语中更是没有的。艺术和美术这两个词都是从日文直接翻译过来的。在洋务运动那会,我们国家为了尽快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体制,就需要照搬照抄很多东西,包括各种学科建设等等。而日本因为明治维新的影响在这方面已经比较成熟了,所以像现在很多的学科名称其实都不完全是本土词汇。也就是说会有这么一种情况,这个词你认识,但其实它在古汉语中的意思与它所指的现代的意思有可能是不一样的。这就对我们理解这些词语产生了一定的障碍。“美术”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以至于现在大多数人看到这个词的时候,都会在潜意识里认为,这个词所指的东西应该跟“美”有关。但是,当你看到下面这张画时,还会认为美吗?
最近两天好多新闻里都在说这张画。关于这张价值10亿人民币的画有个有趣的故事,你可以去百度一下,我在这不多讲。
这张画女人的画与美不美已经无关了。这是艺术品,也是画,画画可以是艺术也可以是美术,不过它与美基本无关。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绕?但是没办法,这就是100年前咱们的先人给咱们种下的一棵歪脖树,概念的混乱就这么简单的造成了。以至于很多学画画的人学到头发白了还是在认为画画这事与美有关,是要表达美好情感和美丽悦目之事物的行为。所以我说的艺术与美术分离这一点其实蛮复杂的。这里至少有两层含义,就是在西方艺术史中(注意是西方),在照相机发明后,艺术的功能性的部分就分离出去了,我们姑且管它叫“美术”。而在我们中国语言的语境中,对艺术和美术的理解其实是混乱的,也应该要分开讲才对。一般情况下,要显得比较高深,范围比较广的时候就叫艺术。而美术则是指视觉类的作品,包括绘画雕塑等等。但是我们国家艺术类最高学府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院的很多师生们又是艺术家。哎~绕口令是不是?按道理来说,美术学院的师生应该都叫美术家对不对?不过这又带来一个麻烦,当看到一位两鬓斑白的大学教授尽其一生所能画的写实绘画,你上来就说“您老这是美术不是艺术,因为您画的太美了!”你想,他会不会发作?大家要都这么说他还算是艺术家吗?你是不是不够尊老爱幼,不够仁义?
看到这是不是更糊涂了?
按照现在艺术圈调侃的说法,把你弄晕就对了,这很艺术。
但其实我不太仗义,总想把老百姓都搞不懂的艺术让大家搞懂,想让大家搞懂了这些所谓高深的玩意后,也就不会被那些很学术的车轱辘话弄得云里雾里,也就不容易被炒作艺术品的骗子们忽悠了。
其实艺术(包括美术)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人心。
再说照相机的事。咱们很多人去了法国卢浮宫后会感慨西方艺术的辉煌,但对于欧洲人来讲,那里的艺术品其实是他们古代的艺术,现代人已经不那么做了。在照相机替代古典写实主义的绘画时,我们国家正处于近代史上持续的动荡和战争时期。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内战到了建国后,大家又忙于搞建设或是各种政治运动,西方国家还对我们进行封锁。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国人才开始开眼看世界,西方艺术一百多年的风云变幻几乎是一下子同时涌到我们面前。观念上的种种冲击和混乱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百姓中,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再加上最近二十年网络时代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巨大影响,大家都是在一个走马观花的过程中,很难静下心来细细体会和领悟那变化中不变的东西。我之所以先讲毕加索、波伊斯,是想让你尝点甜头,感觉到“原来艺术没那么难懂哈~”,然后再回到照相机发明这一个历史节点,梳理一下从那时到此时的艺术发展脉络。况且我也不是学艺术史出身的,所以就管我讲的这些叫半截子艺术史吧!
讲照相机的发明还有另外两个用意。一是让你更加清楚的知道,西方艺术史其实跟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两者其实都是西方人探求世界、研究人类自身的重要路径,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现代文明的两根支柱。这方面我会在以后慢慢细说。二是给你提个醒,就是人在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时候容易有习惯性思维。写实绘画和照相机的出现都一样,都是人们按照自己眼睛看到的习惯性的样子去记录这个世界。你看到一张不那么写实或者抽象的画时,会下意识的去拿你见过的图像进行比较,这就是辨认。如果这张画与你的视觉经验不符,你就会疑惑、不安、焦虑。不过我问你,眼见就一定为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