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
而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喻慧
对画画这件事便是“深而不浅露”
画出山石的时尚味
给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
除此之外,喻慧在其绘事之上,
还绘制出了哪些风景呢?
观其绘画生涯,一共经历了三个时期:
1、是新古典主义花鸟的滥觞期,确立了她新工笔的思路。
2、是新古典主义花鸟画的拓展期,也就是图式的转换期,以太湖石为主要题材,将自然的永恒感与个体生命的鲜活、短暂、体悟相结合。
3、是新古典主义花鸟的解构时期,“危情玫瑰”,“蝴蝶惊梦”,“铿锵玫瑰”以及其他类似的作品,这是图像的再转换时期,这个再转换时期有解构性的作用,颠覆了永恒性,颠覆了古典的经典图式,颠覆了图像的平衡感,突破了新古典主义的创作格局,指向了未来,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审美的空间,更大的审美的空间。
新古典主义花鸟的滥觞期
《簧曲》66cmx42cm1989创作
《启明》1990年作66cmx66cm
《正午》66cmx66cm 1991年作
秋归102cmx65cm 1994年作
黄昏雨后 66cmx66cm 1994年作
《楚天梦啼》66cmx66cm 1995年作
《玉兰花开》140cmx75cm 1997年作
《草暖春寒》 1998年作66cmx66cm
新古典主义花鸟画的拓展期
《风中》92cmx170cm
《偶遇》172cmx93cm 2012年作
《山茶》130cmx66cm
《长空》1990cmx90cm 2009年作
新古典主义花鸟的解构时期
《铿锵玫瑰》171cmx93cm 2010年
《义无反顾》172cmx92cm 2014年
《飞花世界》92cmx171cm 2011年
《蝴蝶惊梦》170cmx92cmx2 2010年
《盛世春光》 240cmx120cm 2016年
纵观喻慧的绘画经历,不难看出,她从传统出发,汲取经典的养分,并融入自己所处时代背景的特征。
宋玉麟评价说:“
石头和假山在喻慧的画中是经常反复出现的,这些看似冷漠没有生命的物体,在喻慧的眼中却是鲜活的,有着永恒的象征意义。画家将自己心灵的感悟,通过画笔来表达这些生命的存在,一切都在无声无言之中。”
上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当代艺术思潮进入中国,“85美术新潮”风起云涌时,喻慧也曾热血沸腾。
她开始创新,画了《解冻》《雪原》等一批风景作品。于她而言,西方绘画对于中国画家来说没有血缘关系,无法生出根来。喻慧很快开始冷静下来思考,从对西方绘画的强烈兴趣慢慢转回传统,并开始往深里挖。她在“视觉冲击”与“内心观照”这两种矛盾中挣扎着,庆幸的是她最终寻找到了自己的出口,最后呈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景致。
“在我的观念里,画家和艺术家是有区别的。我更愿意宽泛地将自己定位为艺术家,艺术家不仅仅是在纸面上,最终是要传达自己的思考和内心。画国画、写书法、画茶壶,对建筑、雕塑都想做一做,其实我还有好多的梦想。”喻慧笑言。“我希望自己不仅仅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艺术家,艺术家是什么呢?就是能够打开一扇窗户,让别人看到没有见过的景致。我觉得这样做才是一个艺术家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