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儿子先要跟爸爸说“再见”,然后爸爸才去上班,这个习惯从儿子2周 半的时候开始,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还在继续。有时候,孩子早上醒不来,爸爸就悄悄的走了。往往爸爸前脚走,儿子后脚就醒了。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找爸爸,找不到就哇哇大哭。
我一遍一遍地告诉他:“爸爸去上班了,下班就回来”,不行;拨通爸爸的电话,让儿子通过电话跟爸爸说再见,不行;打开微信视频,看着爸爸说再见,还是不行。他嘴里还一直念叨着:“让爸爸回来说‘再见’”。哭一会儿,歇一会儿,想起来,再哭一会儿,前前后后可以折腾一个小时。
讲过道理,想过办法,吼过,也打过,可是都没用,总要大哭一回才作罢。经历过几次之后,我发现,这是儿子与爸爸之间的一个特别的仪式。后来,每天早上,即便儿子还在睡梦中,我也会把他叫醒,哪怕他闭着眼睛跟爸爸说声再见,醒来就不会哭闹了。
因为没有跟爸爸说再见,孩子就哭闹,不是任性和淘气,而是执拗的敏感期来了。幼儿的敏感期,这个概念是由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特梭利提出的,然而,它在中国能够生根、发芽并且日益发展,得益于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历时孙瑞雪教育团队10年的时间,收录了0~10岁孩子200多个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本书按照孩子们的年龄段,把敏感期分成六个阶段来讲述——0岁~2岁半,2岁半~3岁,3岁~4岁,4岁~5岁,5岁~6岁以及6岁以上。然而,敏感期也是因人而异的,对于同龄的孩子,他们经历的敏感期可能会有差异,比如,女孩的语言敏感期一般比男孩要早一些。
书中有关敏感期的案例,都是由幼儿园老师或者家长亲自记录,孙瑞雪老师点评。案例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到原来这就是某某敏感期,而孙老师的点评,深刻地揭露敏感期背后的理论,以及如何正确对待某个敏感期。案例+点评的模式,让父母们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孙瑞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敏感期理论”的创始人。2003年,作为幼教界代表,参加首届中国教育创新论坛。2009年,在中国教育发展峰会上,被评为“中国教育杰出人物”。孙瑞雪的著作包括《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开创了中国幼儿教育界的新纪元,被千万家长誉为“育儿百宝箱”。
1.孩子正在工作,请不要打扰他
小区的孩子分成两派:一派属于“野孩子”,他们喜欢在沙坑里玩,衣服上、鞋子上,甚至脸上,都脏脏的,可是他们很开心。一个小小的沙坑,孩子们可以在里面玩1个多小时,甚至更长;而另一派属于“公主王子”,他们喜欢坐在小车上,或者由妈妈牵着手,这些孩子的手和衣服都非常干净,可他们的眼睛没有神,脸上没有笑容。若他们摸了一把沙子,妈妈会说:“不讲卫生,快放下!”
沙子很神奇,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而玩沙敏感期几乎贯穿整个童年。很多幼儿园都有沙池,那里是孩子们的天堂。尤其对刚入园的孩子们来说,沙子会让他们焦虑的神经放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暂时忘记“我要找妈妈”。
当孩子玩沙子的时候,父母不要去打扰,最好把玩沙当成孩子的一项“工作”,一份让他们心情愉悦的“工作”。而且也不要用所谓的“卫生问题”将孩子束缚住。孩子的衣服、鞋子、手脏了,洗一洗就好。大人可能会麻烦些,但是孩子很快乐,用“麻烦”交换快乐,还是很值得的。
2.孩子的能力还未达到,请不要责备他
一天晚上,3周半的儿子跟爷爷奶奶视频,爷爷让儿子数脚指头,儿子数了数左脚,有5个脚指头,右脚也有5个脚指头,爷爷问一共有多少个,儿子就懵了,爷爷随口说了一句:5加5等于10啊,这都不知道!儿子被批评了,就不跟爷爷讲话,玩玩具去了。
很多时候,大人对孩子的智力教育看得太重了。《捕捉儿童敏感期》认为,孩子对数字敏感期是4~5岁,而数学运算敏感期要到5~6岁,过早得让孩子学习知识,弊大于利。当到了数字敏感期的时候,孩子会自己学习,那时再学习更有乐趣。孙老师在《爱和自由》一书中说:“对儿童来说,掌握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知识的方法。”
3.孩子哭闹,不是淘气,请理解他
儿子最近有些奇怪:饼干不能缺角、苹果不可以切小块、饼不能掰开、筷子一定要有“星星”图案,若不顺从,又要大哭一场。他爸爸非常不理解,认为他就是故意淘气。其实,很多家长认为,饼干缺个角还可以吃啊,苹果切小块吃起来更方便,但是孩子不理解,因为他们认为完整的才是完美的,孩子的审美敏感期到了。
在3周岁~4周岁的时候,孩子开始出现审美敏感期,大人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并给予理解,这是在保护孩子追求完美的天性。而审美敏感期呈螺旋式发展的,起初,孩子要求吃的、用的东西要完整,到了4~5岁的时候,则对自身形象、环境、艺术追求完美。
《捕捉儿童敏感期》用真实的案例形象生动地展开了一个个的敏感期,让父母和幼儿园的老师们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孩子哭闹,不是淘气,而是处于执拗敏感期;喜欢捡小石子、头发丝、树叶等小东西,不是调皮,而是细小事物敏感期;喜欢钻到桌子下面、床底下,不是不知道安全,而是在探索空间,等等。这些行为曾经被父母们称作“不良行为”。《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认为,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
很多家长很困惑,这么多敏感期,我可记不住啊!其实,敏感期就是您的孩子重复出现一种或者几种行为的时候,并且其他同龄的小朋友也有这种行为,大概就是敏感期来了。当孩子处于某种敏感期的时候,父母爱孩子的最高标准,不是牢记每一个敏感期,而是给孩子尊重和自由,让他们按照本心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