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里有谁人的一厢情愿
你曾经的领导,或者周边的人,有没有说过这样一句话:“咱们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人变我快。”就是说:“人家没有的咱们要有,人家有的咱们要比人家好,人家跟咱们一样好咱们还能做出改变,人家也改变的时候咱们还能变得比人家快。”
猛一听,哇塞超有道理,这简直就是高标准严要求的现实写照。我想可能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曾几何时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高人,能够进入这样“生猛”的团队,能够以此来证明些自己的能力。但殊不知在条件相当的情况下,甚至是很大层面上,这简直就是自欺欺人的一厢情愿。乐视越铺越广越糟糕的多元化,贾跃亭越吹越猛越华丽的生态泡泡,这不就是近期互联网企业中活生生的例子么?
我想借用一位资深商业实战家的话来粉碎这自欺欺人的一厢情愿,就是“懂得取舍,才是最正确的事。”这并不是逃避正面对战和单纯的自我安慰,而是彻底摆脱舒适区的惯性心理,冷静明晰地剖出:无论是人,还是企业,不能也不可能样样都占着,要想真正建立优势,只能取舍。
(2)这里有“FOBO”
即“害怕有更好选择综合症”,FOBO(Fear of Better Option),是风险投资人帕特里克·麦金尼斯(Patrick J. McGinnis)所创造新词的。该词语源于帕特里克在哈佛商学院读书时,发现自己和同学总在不断的努力优化着取舍。这是一种无法控制、甚至无法叫停的现象,因为大家随时都会有新的想法,而这些新想法会促使和激发更多新的想法,从而更加难以判断什么是最优解。为此《纽约时报》还特意详细介绍了这种现象。
心理学家将有这种现象的人称为“最大化者”,并且经研究发现,这些最大化者虽然能够找到起薪比其他人高20%的工作,但他们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却比较低,因为他们总会担心还有更好的选择。也就是说,尽管最大化者有更大可能会做出更好的决定,但他们的内心却因此很糟糕。他们常常会焦虑自己做的选择不够完美;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做出任何一项选择;还会担心错过“最佳”选择。这样长此以往,导致他们优柔寡断、幸福感水平降低,甚至出现内疚、自责和自尊心受挫等“症状”。
看来,为了苦苦追寻更好的选择而迟迟无法做出取舍的人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早已身心俱疲。如果真的有所谓最优解,真的就可以和满满的幸福感划上等号么?如果得到最优解,真的就可以抚平为此带来的焦虑、内疚等情绪伤痕么?
(3)这里有取舍
生活中的你我可能会因为吃什么、买什么颜色的衣服、挑什么色号的口红而纠结;也可能会拿平台大、垂直深、待遇高、离家近、加班少等逐方因素对比一份工作;还可能会……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比忙碌、一切紧密相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似乎一切都是可能的。结果“我们被无限的可能性宠坏了”,总认为我们能拥有的更多。于是忘记了取舍、忘记了舍得、忘记了“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
正所谓“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即为“防备前面,后面就虚;防备左边,右边就虚;防备右边,左边就虚;所有地方都防备了,那就是所有地方都没防备好。” 虽然它出自《孙子兵法》,是从兵法、作战的角度出发,但却丝毫不影响其诠释何为取舍。
难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人变我快”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难怪有那么多公司因为“我们有了别人都有了”而over;难怪真正存在“差异化”的人和事物都那么受欢迎……难怪要懂得取舍,懂得舍得。而这些,也许正是认清、选择和放弃的智慧吧。
(4)这里有舍得
所谓舍得,有舍才有得,先舍而后得,这听起来多少有点佛家的意味。然而这看似简单的舍与得,想要真正领悟,绝非易事;想要真正在生活工作中能够做得到,又何止是一朝一夕。也许当我们每个人,弄清自己该舍什么、想得什么;拿得起放得下、有所为有所不为;多善待别人、不吝惜给予……可能这样的过程,才能渐渐悟出舍得之道。
我们每个人都身处舍与得的世界,尽管也许并不自知。所谓术业有专攻,做学问要有取舍,做生意也要有取舍;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爱情更要有取舍,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最需要的还是取舍。倘若因一时贪婪而不肯放手,苦苦寻求以为唾手可得的最佳,结果是作茧自缚,还是完美错过,我并不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最后获得了什么,可能也只是得不偿失的徒劳吧。
舍得舍得,舍弃而得!舍“最优解”之念、舍贪婪之心……也许得到的远超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