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在此时,有一定的使命。这使命就是运用我们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这是我们对于千万年来祖宗先烈的责任,也是我们对于亿万年后子子孙孙的责任。”这段话写于1923年,是陶行知先生写给妹妹陶文渼的信。时年,先生正值而立。
一封写给家人的信,该是温暖亲切的吧。正如他在信中的絮絮诉说,买了棉袄、棉裤、瓜皮帽;在汉口的徽州馆子吃牛肉面,吃得很饱,只费了一角五分钱……透过这些文字,你会看到一个温和慈爱的兄长,在与妹妹话家常。一饮一啄里,藏着最朴素的亲情。
但又不仅仅止步于此。他所提及的这些,其实更是他的一种取向。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原本已渐渐把他向外国的贵族方向转移,而他做出的选择却是——“向那中国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千万条路,先生选了一条注定极其难走的,取舍之间,是心系家国的大爱,也是投身平民教育的决心。
“我深信平民教育一来,这个四通八达的社会不久要降临了。”先生看到了教育的力量,要凭借平民教育来打通层层叠叠的横阶级、深沟坚垒的纵阶级,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这无疑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先生于而立之年所立下的宏愿,非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人,为整个国家民族!即使隔着近百年的时光,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先生写这封信时,心底涌起的那份深挚的爱,他将之化为“责任”,在这之后的23年里,先生一直在为此而努力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我所写的便是我所信的,也就是我所行的。”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被誉为“民主之魂,教育之光”,用自己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富强与进步苦心孤诣、默默奉献。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理论,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让我们放下手机、鼠标,再来捧读一下先生百年前写下的这封信。你能在这封短短的信里,读出什么是热爱、责任,找到教育的初心,也能明白我们该肩负什么样的使命,做什么样的人……
先生的这封信,最初的读者只有一人——他的妹妹,想必连他自己,都想不到这封信后来产生的力量吧。那些温润如家常话的文字,似乎在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关注的目光,不再只停留在自己身上,而是看向他人,看向社会,看向未来,也许,世界就变得开阔了。
窗外,有孩子的欢笑声传来,小小的身影,正在阳光下开心地跑着,跳着,构成冬日里最动人的风景。若先生能看到这一幕,必然会露出开心的笑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