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及时添加,也会有用尽的时候。
近来,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其中当我读到第六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时,题目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以为这这篇文章会给大家介绍一些合理的作息方式或者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之类的东西,带着好奇心一口气读完之后才明白并不是那么回事,他是通过一个案例,一个教师的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时间从何而来?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也让我想到了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时常在课堂上教育、引导学生平时要多读书,多积累。而自己竟然读的书少之又少,常常在教学中遇到疑惑或感到力不从心时才会主动去找相关的书来读,现在我才明白这样为读书而读书并不能真正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要想真正提高自己,让自己尽快地成长起来,除了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外,唯一的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大脑,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吸取别人的精华,去掉自己的糟粕……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我觉得应该把时间重新合理利用起来,每天不管多忙,也要给自己找点时间看书,读书贵在坚持,要不然自己的“资源库”总有一天会枯竭。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在新的一学期,我将挤出时间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一点一滴凝聚属于自己的知识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