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冯唐老师从微信订阅号里发来这样一句话: “清明宜饮酒,宜思量生死,宜珍惜眼前春花与人。”虽是为微店美酒做宣传,话里话外却也符合时令、诗意盎然、引人深思。面对一个文化如此厚重的节日,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它?在清明这一天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从一个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清明?
清明节,由来已久。据度娘解释,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名称与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而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推,将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在时候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清明祭祖,乞求神明庇护,保佑全家平安。它是家族家风的一种传承仪式,是后辈对先人的一种祭奠,而祭奠的过程便也是一种生与死的对话。
“宜思量生死”这句话有诗意——古典韵味流长,也有内涵——生死毕竟是人的大事。讨论人的归宿问题是为了什么呢?只是为了未雨绸缪吗?我看不是这样的。记得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QQ空间里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是“逝者安息,生者发奋。”祝福逝者享受天国的幸福,同时也警醒人们不能为了失去而过度悲伤。“向死而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也都是同样的道理——眼前的事物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浮云,考虑归宿是为了将眼前的事物看的更加通透,不畏浮云遮望眼,活的更加有价值,只缘身在最高层。
很欣赏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种奇迹。”这不单单是从生命起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更是身边的切身体会。看惯了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厌倦了平淡无奇的乡下生活,在许多人的眼里,生活不过是像是滚过的车轮,简单而重复,索然而无味。但,如果从一种最纯净、最原始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一花一草,虽是一粒微尘,却也充满了生命的奇迹。许多喜爱孩子的朋友定会深有感触,看到走路咿呀学语的孩子的一个甜美微笑,便觉得这是世上最美丽的花朵了。
其实,心中一直有一种直觉,身边的一花一草也如不谙世事的孩童一般,单纯、善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看看吧,一个小蚂蚁,举起比起个头还要大几倍的食物,只为了窝里的一家老小;两只小羊羔,因一时贪吃,抬头却不见母亲的踪影,咩咩乱叫,让人心生怜爱;三四只老麻雀,从不会一步一步地走路,两只小爪子撑起蓬松的身姿。这一切,万物的一举一动,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迹。身边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存在,存在即是合理,生命值得敬畏。
“宜珍惜眼前春花与人”,更要珍惜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高晓松老师在“晓说”节目里说过一句话,“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我们将是见证历史的一代人。”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爆炸,学习生活中随处可见信息的影子,科技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更似逆水行舟,划船尚可能倒退,墨守成规、茫然等待,便为古董。我很赞成之前计算机网络教员在课堂上说过的一句话,现在的各种新的科技的东西,只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拿来玩一玩,否则年龄上就是再年轻,思想上的行将就木并不会远。喜欢旅行的人也常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我更推崇后者。不懂得东西就去学吧,多学点东西总没坏处;没见过的东东多去看看吧,吃不着猪肉,能见到猪跑也是一种收获;没参加过的事多参与参与吧,生命的过程就是一种经历的过程,享受这种过程便是给自己增加筹码。
在历史上,文化与科研总是交错前行的,科研飞速发展,文化变灰有所暗淡,反之亦然。之前的工业革命是这样的,现在的信息革命也应该是这样的——这也就比较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缺少大师级的人物——也许再过几十年,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会停滞下来,更多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也会站出来,对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变革进行冷静的思考。到时候世界定会变得更加有趣,期待这样的场景到来。
愿清明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和思考,带给我们更多的成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