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场景一:
有一位爸爸带着女儿过马路,爸爸因为着急就闯了红灯,女儿很不高兴的对爸爸说,“爸爸,这不公平,你叫我不要闯红灯,你自己又闯红灯了。”
被女儿这样一说,爸爸也许觉得很没面子,大人的权威一下就被秒杀了,所以很愤怒的对女儿说,“这世界上就没有公平的事!”
02
场景二:
有一位妈妈拿着iPad想看电视,女儿在一旁看到了,说,“噢,妈妈,你又看电视,那我也要看!”
妈妈说,“你先去做作业,做完作业再说!”
女儿说,“不行,这不公平,我要先看电视,谁叫你也在看的!”
妈妈有点被激怒了,说,“等你长妈妈这么大了再来跟我讲公平!快去做作业”说完气呼呼的继续看iPad,没有理会身旁的女儿!
03
看到这两个例子,“公平”这件事,似乎不会发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
第一位爸爸平时和女儿沟通的挺好,但是当情绪被激怒的时候,那就不是沟通的问题,而是权威的问题。第二位妈妈,在自己的“权利”受到质疑的时候,选择的同样是利用权威压制孩子。
同样为人父母,我有时候也是这样的,当自己无法用道理给儿子说清楚的时候,我选择的是无理取闹,没有什么是公平的,我是你的妈妈,我就应该有这样的特权。
下午,儿子放学回家,照例他应该吃个水果,顺便看看动画片啥的,但刚好赶上妈妈心情不好。
儿子说:“妈妈,我要吃个水果。”
妈妈说:“那你快点吃,吃完去做作业。”(平时妈妈语气应该是温柔的,但这天是很不耐烦的说出来的,心情莫名的焦虑。)
儿子并没有不高兴,如往常一样,拿出ipad看动画片。(家里没有装电视!)
妈妈继续没好气的说:“只能看10分钟,听到没有......!”(唠唠叨叨说了几分钟。)
观察儿子的反应是,很平常,似乎还很高兴的嗯了一声。妈妈这个时候,似乎产生了一点点的愧疚,因为无缘无故把儿子说了一顿,虽然没有开骂,但情绪上对他特别不满,他不就是跟平常一样吃个水果,看个动画片嘛!并没有触犯妈妈呀!
这就是我所说的无理取闹,但更严重的还在后面......!
十分钟后,儿子没有关掉动画片,妈妈估计动画片的时长可能超过了10分钟,比如12、13分钟等,如果在平时,妈妈会耐心的等儿子自己看完,自己关掉,但因为妈妈这天心情不好,所以一下就激怒了妈妈,妈妈很生气 的关掉了按钮,并很严肃的警告他,“说好了10分钟,为什么还不关掉!”
说完,直接让儿子去做作业,不容他有任何的解释,没办法了,妈妈的权威在那,当儿子的只能默默接受,乖乖的去做作业了。
妈妈心情好的时候,什么都好说,一旦心情不好,怎么做都是错的。
儿子,这是妈妈的问题,是妈妈错了。妈妈想到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每天都要开开心心的,有理想,有追求,争做好妈妈!
“权威”不是万能的,当孩子有能力脱离父母的时候,孩子估计会选择一种令他自己舒适的方式。
04
场景三:
儿子又没登记作业,妈妈很生气,“为什么没有登记作业?”儿子低头不语,妈妈继续怒气冲冲的说,“今天你好好的写一篇悄悄话,告诉国王为什么你没登记作业?”
国王是儿子的语文老师编造出来的,目的是告诉孩子们有一个国王时刻的在关心着他们,如果有什么开心的事或伤心的事都可以写悄悄话告诉国王,孩子们有的相信,有的不相信,但没关系,这并不影响国王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
于是,儿子创作了上面一幅画,取名叫《真话报》。
05
场景四:
早上,妈妈在房间陪妹妹,爸爸整装待发,准备去上班,走之前特意到房间跟妈妈道别,“老婆,我去上班了哈!”当时儿子正在妈妈房间。
这是爸爸每天的习惯,出发前一定会跟妈妈打声招呼,妈妈觉得很温暖,也想告诉儿子上学之前跟妈妈道个别,可是儿子不太领情。
但今天早上,儿子也特意跑过来跟妈妈说,“妈妈,我去上学了哦!”
妈妈很是惊喜,也很高兴的回应,“嗯,好的,仔仔今天穿的很帅啊!”
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儿子领情了呢?对,是榜样的力量,孩子不会唠唠叨叨听你说那么多,父母只要做好自己就够了。
06
场景三和场景四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总结一点是,不要对孩子发号司令,因为那样没用;要对孩子以身作则,因为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
孩子们自己会思考如何做一个优雅的人,不需要唠唠叨叨的父母,当我们在教训小孩的时候,很多时候他们听进去的不是怎样做,而是爸爸妈妈又骂我了!
孩子,妈妈努力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