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年龄的增长,角色任务的增多,时间总不够用,而想做想学又太多,大概是人到中年普遍的痛。于是减法攻略势在必行,取舍之道不得不为。
作为一名职业培训师,同行圈子里自是充满着爱学习者,毕竟要给人一杯水之前,自己得有一桶水,点开朋友圈,不是在阅读就是在课堂,不是在取证就是在混圈,弄得自己还没开始走两步的减法人生又开始焦虑:能减吗?瞧人家多努力!
两年前大概自身阅读量不低于80本每年,除了为数不多有目的的购卖,大部分是他人介绍,以及书籍排行榜。而花钱听课,也不在少数,热门的,有名的,闲不住混课堂的,都有!虽不至于说劳民伤财,但要理性分析,的确有不少缓解焦虑的行为。而遇到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给予了我很多实施减法的启发,就拿参加培训班这事举例,以前是冲动感性为主,现在会先问自己四个问题。
一,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人的价值观都很多元,但若在价值观前面加一个时间限,就会令选择变得清晰,极易取舍。价值观又另指自己的价值观与培训机构,授课老师之间是否趋同,差异过大,你很难认同,更谈不上追随,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可以问问:报这个班,在两年内,对我有运用,实践的价值吗?我有转化的能力吗?课程是不是在为我自己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2.老师所秉持的伦理与我是否是趋同的?
二,信息源。信息源既是课程老师所拥有的理论背景是什么?擅长经验是什么?成功案例有哪些?以我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了解,我是否还可以顺腾摸瓜去参加老师的老师的课堂呢?假如你去参训的课程这些内容无法交待清楚,就要加以质疑了!用第一条与第二条自问,你会发现,市场上绝大部分的课与老师其实都与你没有关系,我也正是运用这两条,遇到了我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贾杰与杜杰老师,从他们课堂上的所学,既提升了我的专业化进程,又帮助我实现了知识变现。
三,前因后果。既是学这堂课的目标是什么?有的人当课堂是保健品,有的人当课堂是疗伤药,有的人学着图乐,有的人学为致用,目标决定行动,方向决定方法。你需要问自己:上这堂课我有什么好处?去了学什么?拿我上杜杰老师的TTT课堂为例,我50%是去旁观他的全局控场设置,因为我也常要设计课堂。另50%是去将他的TTT工具转换成我的主讲课程中,因为我并不想成为教TTT的培训师,这个成熟的市场也没新人什么事。所以我的读书笔记小部分记老师讲的“是什么”,大部分记录老师是怎么呈现?这个工具能转换到我的哪个课中?
四,适用边界。世界上的所有知识都是有局限的,都有其适用范围。比如说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对象绝大部分都是欧美的白人,用于其他本土,就需要学习者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个课适合什么人学?什么年龄学?什么环境才好用?还有与其相反的吗?茫目附会与认同,只能说明爱学,但不能说明有学习力。好比说“年轻就要折腾”与“No作No死”其实不是反义,重点是你得知道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运用罢了。知识有知识的适用边界,而你的适用边界也不需要太多的知识。
老子所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如果用赵周老师的理解就是,学习最终不是考验你硬盘存储的多少,而是考验你中央处理器的运算速度,存得太多并不能提速,甚至会影响速度。所以,精学善用,可能更适合中年爱学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