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反思,为什么到现在还活的愚蠢与平庸。
在高中以前,总认为考上大学,就会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再丑的人生也会完美的逆袭,但大学毕业后,发现自己除却皮囊变得美丽之后,内在依然平庸,没有出色的能力,没有睿智的思考。
改进自己的梦想一直没有泯灭,想着读了研究生甚至是博士之后,展开一系列“宏伟”的计划,自己的人生会慢慢发光,变得不同。但在读完后发现,怎么一切仿佛都没有改变,依然像当初的自己。
我们总以为以后会是个崭新的开始,回头看时,发现每一步都在走回头路。
读研后,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颠覆",被知识欺骗了得感觉很糟糕。这或许是学文的一种独特的认知。以前的思想认知被现实颠覆,坚定不移的常识被更新的常识打脸,惶恐中,隐约发现自己的思想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现在,或者以后,仍然不知所以的迈向更深处。
有次读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里面写道:知识只是信息而已,智慧却是洞察力。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太太可能看问题很深刻,一个读书万卷的人可能分析问题狗屁不通。
在觉得被思想和知识欺骗之后,剖析自己:与时俱进的时代,智慧却做了逃兵。
先谈谈"我们"自己是如何在平庸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的,自嘲之外,当然希望,在某一天会突然停止,上一层楼,但不希望在换了更高的楼层之外,依然步伐一致。但或许,现在的自己就在这条路上走来走去。
在高中以前,学校教给我们最多的就是知识,就是坚定不移地信念:为了明天,把握今天。那时幼小的我们还不知明天为何物,我们的明天就是好多个明天以及后天、大后天,直至未来的某一天。
在高中之后,我们的生活突然紧张起来,被无数人恐吓: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就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简言就是说:这辈子就毁了,你自己看着办吧。于是,我们被送进一所所监狱努力改造。在高中的某一天,我看到一个满头白发的男生在举着小本子高声朗读,那一刻觉得他怎么如此的有魅力,有魅力的吓人。
我们的高中生涯中最自豪的就是用完了无数的笔芯,做了无数的试题,穿着统一的肥大校服,边吃边飞奔在拥挤的路上:让开,我要回去啃书。那时我们的明天就是现在,就是一道道充满着极大的魅力的考试题,它将带给我们无数的发光的明天。
在高考的那天,吃完一根香蕉和两个鸡蛋后,我们迈向了考场,身后是老师和家长的灼灼目光和扑腾扑腾的心脏。我们身上承载着巨大的责任:老师的心血与业绩,家长的血汗与荣耀。
老师说:考完后,你们就解放了,大学就不会如此紧张了。可是当走出考场,扔掉书籍与辛辛苦苦得来的笔记后,心突然空空的害怕,竟然舍不得无数个废寝忘食的日子,那样的日子让我们着魔了,让我们心甘情愿的过着相似的每一天而不知疲倦。
我们解放了,带着向往进入天堂,以为在那里我们不用废寝忘食,我们可以肆意挥洒青春,我们可以谈好多次恋爱,去好多地方,看好多不同的风景。
然后美妙的日子开始了。当我们在宿舍追剧时,他人也在追剧,只不过人家追着追着就开始研究;我们在宿舍玩游戏时,他人也在玩游戏,只不过人家发明了"三国杀";我们在规规矩矩的学习时,他人也在学习,只不过人家从一开始就规划好了四年的人生,走的一步都不想吃亏;我们在图书馆悠哉的看村上时,他人也在看书,不过啃得是提升认知与思维的书。我们一起走路,一起前进,人家走着走着就进了大道,我们走着走着走回了原位。
当大学毕业时,我们发明了“读书无用论”“大学无用论”,我们的人生好像一片空白,还没有高中时的监狱生活来的更为踏实一些。
在不甘之后,我们觉得自己要进步,要更上一层楼,于是迈进了考研的大军,开始废寝忘食的学习:啃专业课本,做往年试题。
凭着努力和运气,进了新的大学,妄图开启不一样的人生,我们提早为自己规划了三年的生活,读书,锻炼,写论文,实习,一切都要完美的进行。
可是当日子一天一天的度过,我们发现研究生的生活依然无聊,我们向往的进步变成了原地踏步,于是我们果断的认为这一切都错了吧,谁说的人生越过越好的,站出来自己打脸。
为什么我们开始怀旧。为什么我们不再希望时光倒流。为什么我们开始感到时间不多了,为什么我们走了这么远,却依然愚蠢和平庸。
究其原因,我们的有效知识没有增长,我们的独有技能一无所有,我们的出众的能力畏缩不前,我们的特立独行的思想依然混沌,我们的认知与习惯没有“更新”,我们的热爱没有达到极致。
有效知识的空白
知识是无尽的,不是多多益善,而在于精而专。
在我们的教育中,有一种很特别的现象,我们都习以为常:历年来教科书的版本很少改版翻新。我们大部分人受到的知识是相对固定的,而且在这些有限的知识中,有一大部分我们甚觉无聊。一方面是觉得它没有用处,一方面是觉得不喜欢,没有get到兴奋点。
教育告诉四大名著是好书,是必读的经典,可是这些书却是大家最不愿意去啃的书籍。老一辈儿的人说时代变了,人们浮躁了,不好好读书了。可是身处现代的我们却认为读好这些书,对我们的成长没有显而易见的效果,它可以带给我们一种谈资,可以带给我们一种思想,可是它并不是每个人的必备。
有效的知识是相对而言的,是对你是否有用,是你拥有的知识在你的思维框架和能力之中是否可以灵活的运用。
在读书中,有两种门派,一种是追求美,一种是追求思想。不能说哪一个是最好的,分人。
之前在简书中看到一篇文章《我们到底该读什么书》,然后是满篇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专题介绍。其实在读了很多年的中文系后,发现那些经典必读的书籍,少之又少是必需的,而文学也只是冰山一角。
我总是教导小妹要多读书,在她的这个年纪需要不求深而求广,她曾问:有什么用啊?我总回答说:遇见意外,遇见偶然。
以前我们读书是横向的,现在我们,尤其是在成为社会人之前,读书需要是纵向的,要“术业有专攻”。在这里不推荐任何书籍,你要做的就是去想:现在,我自身最需要在哪些方面充电,然后尽全力就好。
一无所有的技能
牛仔是学英文专业的,她最大的爱好就是“看韩国综艺节目,关注世界大事”。她说自己回家瘫在床上看韩综的时候总是被父母嫌弃不务正业。
威弟是中文系的,他最大的爱好就是体育,他是足球、篮球以及排球、乒乓球的资深看家,在大学期间,中文成了“副业”,而体育成了“专业”,父母总说他干脆去当体育生得了。
在大学期间,武术协会的很多师兄师姐以及同辈的朋友,把四年80%的时间都放在了武术上,很多行外的朋友不解,空有一身功夫以后可以养活自己吗?而我们很多人在毕业之后也各自归位:做着自己觉得应该做的工作,武术依然是副业。
可是,事情就是这样的变换着,在不经意间,他们就做好了一件事,做的有头有尾。
有一次,我随口问了一下有关韩国综艺节目的特点,没想到那位妹子却给出了一系列中肯的分析:韩国娱乐业很发达,跟国家政策上的支持有关......韩综善于抓住观众关注的点,关注明星的生活,如明星如何谈恋爱的 ......韩综呈现的内容也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可以把非常小的点放大,去挖掘其中的趣味以及深刻的意义……说完后,她笑着说了一句:我的目标就是打造中国超级综艺。
那位体育爱好者已经被一些体育杂志聘为撰稿人,时常出没在央视网的体育直播中,负责主持人串稿。而那些以武术为专业的师兄弟们早已经开了自己的武馆,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队员。
而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那些感兴趣的事物,没有坚持下去和做到极致;在专业技能方面,没有用心去探索;特别是在思考力方面,我们没有反复虐自己。以至于我们没有拿得出手的一技之能。
在读研二的时候,认识一位央视的姐姐,她说:你要明白你想要的方向,然后练就一身技能,这份技能,可以是看得见的,也可以是看不见的,最无形的技能就是卓越的思考力。
若你现在尚未拿得出手的一技之能,那建议从现在开始:只管做。
特立独行的思想
在看《奇葩说》的时候,总是被蔡康永和罗振宇等人折服,他们总是能在一个简单的问题中看到实质。
罗振宇是“逻辑思维”的主讲人以及资深的媒体专家。他曾在2016年的跨年演讲直播中提到了认知税:谁能提出新认知,谁就占领未来。认知这个战场还有一个很残酷的逻辑:一旦被占领,再难有他人的立足之地。
他倡导一种“U盘化”的生存状态:“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他认为要不依附于任何组织,只是基于兴趣,打磨专业技能。
真正的不依附他人是在于思想的独立,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将自己活通透,进而启发他人。
读过万卷书的人以及走过千里路的人,有的会成为罗胖一样的人,拥有独立的思考;而有的人却宥于狭小的世界。我们之所以没有独立思想的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读的书少,经历的少,思考的少:对于一件事我们总是泛泛而谈,走马观花。
认知与行为习惯没有更新
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总是被要求要创新,要有自己的观点,要独立思考。而这些要求正是成全一个人的最大的武器。
我们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与我们的认知和习惯有莫大的关系。当下的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你有没有经常更新自己?有没有及时发现不足而改正,有没有发掘新的潜力?
在鸡汤盛行的今天(当然我也熬鸡汤),我们的思考是被逐渐软化的,我们喝着各种各样的鸡汤,却很少去踏踏实实的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很少拿出自己思考的观点。
对于写作这件事,对我而言最大的乐趣就是认识自己,剖析自己,整理自己。在不断的思考中,提升自己认知的升级,那些老掉牙的鸡骨头纵然有味道,但是这个世界是我们的,是需要自己亲身去体验的。所有的真理就放在河的对岸,就在那里,你看得见,你明白,但你依然需要跨越这条河流去亲身体验:没有体验过的真理不属于你。
曾在网易公开课上看到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在哈佛的演讲,那天下着雨,很多人披着雨衣,打着雨伞在听他讲,他说要打造一个所有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
这个愿景看似很宏大,很乌托邦,很英雄主义,但是我们要做的只是自身开始,从身边的一个个小圈子开始:对自己和他人具有使命感和无比的虔诚,我们要在改变自己的基础上改变这个世界,在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做好能做的一切。
认知的提升,最核心的是善,是一种对未来的美好的向往;其次是对这个世界有着新的看法和态度,没有一成不变的认知思维;最后就是将认知化为实践,认知只有在行动中可以提升。
“今天,你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培养认真的习惯,认真读完这篇文章”
图|微博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