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岳母卵巢囊肿住院,我也是经历了第一次陪护,中间有很多感触。其中最大的就是网上漫天飞的营销养生号对老年人的毒害。
说牛奶不能喝,虾不能吃,鱼不能吃,肉不能吃……几天睡不着觉,媳妇从科室拿来了自己偶尔也会服用的安眠药,她也坚决不吃。
尽管我拿出自己的博士学历和媳妇的医护人员身份进行劝导,但是,疾病状态下的她,似乎更相信自己网上看到的东西。因为这些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内化为真理。就好像我之前提到的“千滚水不能喝”这样的伪科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我脑海中的真理一样。
其实不只是老年人,我们又何尝不是每天生活在信息混杂,难辨真假的社会呢?买房、买车、装修,想着去做功课,但网上的信息过于复杂且不纯粹,让缺乏领域相关知识的人很难真正的抓住重点,买到自己想要的。网上的车评人无脑吹或者无脑黑某一台车、某个品牌或某一种动力系统,影评人在电影上映前就开始带节奏;假借科普避重就轻实则为了卖自己的产品等等……
流量为王的时代,这些纷杂的信息可以说耗费了普通人太多的精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社会生活的成本,甚至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头部带货主播薇娅,补缴税款13.14亿,这个普通人穷其一生无法赚的的数字,还只是别人的税款罢了,然而就这样,他们还要偷税漏税。这种依靠流量就能获取巨大收益的商业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博眼球的越来越多,真正有用的信息获取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所有一开始号称高端、精英的社区也逐渐沦落——博客、豆瓣、知乎,甚至现在的CSDN。流量成为财富的秘密,从普通人身上攫取利益,而普通人则接受到越来越多的垃圾,浪费掉越来越多的时间。
回到题目,那我们应该如何区分信息的真假。
我认为两类能力很重要,一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是了解自我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前提上的,而了解自我则是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
比如买车,首先要认识自己的需求:安全、外观、价格、性能、面子、油耗、可靠性等等,在自己心中有个排名,这个叫了解自我。而独立思考,则是哪些产品参数是确定的,哪些参数是主观判断的,对于已经确定的参数,如排量、功率、扭矩、悬架、变速箱、发动机等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先后对比排除一部分,对于主观判断的东西,比如外观的美丑、乘坐的舒适性,可以自己去体验。对于一些统计结论,如故障率和主要投诉内容,也可以自己根据相应的统计网站,看看是不是自己在意的。
比如,我要买个吹风机,我先要了解我对吹风机有哪些需求,如价位适中,干得快,不伤头皮,头发柔顺等。当然,有时候可能会有一些伪需求,就是产品本身无法满足,这跟自己的认知能力有关。这叫了解自我,那我要找到符合我需求的吹风机,我就要了解吹风机的客观参数和主观使用体验,如转速、风的温度,可调节等级等。一些新的概念,如负离子,那就需要一定的物理概念,先去了解静电怎么来,宣称的负离子如何产生,是不是复合科学道理,所需技术是否能够在这样价位的吹风机上实现等等。
当然,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可能导致你无法买到最合适自己的产品,这种由于知识差异导致的价格与使用价值差异,是相对公平的,因为别人获取知识是花了时间和精力成本的。
大多数时候,所谓万能的市场、看不见的手,并没有办法为我们剔除一些“智商税”的东西,因为某些产品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一小部分人交智商税,而光是这一小部分人,就足够他们赚得盆满钵满,比如街边到处都有的“XX整骨”,我不怀疑这项技术真实存在的可能性,但我怀疑这项技术全面铺开,普通人培训几天就能掌握的可能性。
当然,在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办法获取足够的知识。比如,同样是买车的问题,你不可能去学一门车辆工程的专业。但是只要你自身需求和产品表现达到某种程度的一致,我们的行为就是有效的。
当然,还需要另一种能力,就是你站在商家的角度上考虑,“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我是否有应对策略”。这是一种当你在微观领域无法做出明确判断的时候从宏观角度辅助判断的方法。如,缺乏对建筑的知识,但是可以从开发商的角度考虑以下几个问题:“该开发商在本地区的其他楼盘怎么样?开发商目前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状况如何?烂尾楼、有争议的楼盘多不多?该开发商是否有在本地区继续投资的规划、土地认购等活动”等。这可能帮助你绕开建筑领域的细节,转向自己更容易理解的市场规律等。
但是,无论如何,当前这个社会,由于市场监管的不完善——包括国内和国外(事实上很难依靠市场监管的力量去帮助大家避免踩坑),我们在生活中必然面临一个有一个等着我们去踩的坑,学习能够增加社会运行机制的理解,减少踩坑的概率。但不幸的是,似乎永远没有完全避开的办法。只是希望全民的教育水平能够继续提高,那些把持着流量的人和整天研究流量密码的人能够多一点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