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读后所思
西航三校:卢菲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书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快乐学习的课堂、充满情趣的课堂、高效教学的课堂和富有创意的课堂。一个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今天的学生和未来的更多的学生,我们需要快乐的课堂,需要生活的课堂,需要教学做合一的课堂,需要学生今天向往和明天留恋的课堂,需要有助于学生终身成长、发展和不断提升、进步的课堂……作者的这些观点的确是我们为之努力学习、奋斗的目标。通读完本书,有以下感受:
一、书目编写思路明确
本书编者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对心中理想课堂的探索与思考:简简单单地教学、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学、实现高效率教学和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新意。
每个方面又都从“知情”(了解和掌握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知变”(发现问题与不足,渴求改变和创新)和“知行”(通过思考和探究,寻找通往理想课堂的路径)进行表述。“知情”环节先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抛给每位读者,以问题激发读者兴趣,引起大家的对比和思考,继而进入“知变”环节,从理论层面对前面的具体问题进行剖析,指出改变和创新的方向,最后“知行”环节给出一些可供读者们解决问题的具体原则和做法。无论是有经验的老教师,还是刚进入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读这本书,可能理解、感悟、收获的内容多少有差别,实践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但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中,对它感兴趣是相同的。
二、通往理想课堂的关键是教师
在摘抄读书笔记时,我在多个章节都写出类似的感受:要做到简简单单地教学、让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学、实现高效率教学和让课堂充满新意,教师的个人素养、能力是第一位的,必须不断学习、提高。
比如书中列举的:吃透教材,确定简明的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挖掘教材,备好学生,运用简易的手段达到教学目的,语言简洁、风趣,精准提问,少讲多悟,评出高效,设计精练的练习题、作业,激情引趣,情境导入,张弛有度,另辟蹊径,培养小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大胆质疑,自主评卷,相机点拨,贴近生活,角色扮演,妙捉意外,创新课件,板书别致……这些内容,哪一个不考察教师的个人素养与能力呢?尽管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方法,但从理论到实践、从别人的思想到自己的思想是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的。因此,作为教师个人,作为学校管理者,都应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教师的业务素质?如何将别人的思想变成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并提炼成富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学校又该针对老师必读书目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跟进措施呢?
三、给自己、孩子真正的自主与自由
前些天读了一篇文章——《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
故事讲述了瑞士钟表匠布克在1560年游览金字塔时,做出这一石破天惊的推断——“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很长的时间,这个推论都被当作一个笑料。然而,400多年之后,也即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而非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记载——由30万奴隶所建造。
小小钟表匠布克究竟凭什么否定了伟大的希罗多德?何以一眼就能洞穿金字塔是自由人建造的?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多玛斯对布克产生了强烈兴趣,他一步步揭开了真相: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锒铛入狱。由于他是一位钟表制作大师,囚禁期间,被安排制作钟表。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布克发现无论狱方采取什么高压手段,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而在入狱之前,在自家的作坊里,布克能轻松制造出误差低于1/100秒的钟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布克苦苦思索。起先,布克以为是制造钟表的环境太差,后来布克越狱逃跑,又过上了自由的生活。在更糟糕的环境里,布克制造钟表的水准,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此时,布克才发现真正影响钟表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
在布克的资料中,多玛斯发现了这么两段话:“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
正因为如此,布克才能大胆推断:“金字塔这么浩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难以想象,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奴隶,绝不可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布克后来成为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与开创者。瑞士到现在仍然保持着布克的制表理念:不与那些强制工人工作或克扣工人工资的外国企业联合。他们认为那样的企业永远也造不出瑞士表。
也就是说:在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管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惟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制表行业如此,反观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正好缺少这样的自由呢?我们在各级条条框框下,以管控、约束,以增负、增速为孩子助力,这样的教育真的能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吗?真的能教育出大师级的人物吗?
教育的意义是帮助孩子们从孩提时代开始就不要去模仿任何人,永远都做好自己。让孩子们感受教育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在大美的天地之间保持永不停息的探索的心灵,从观察、挣扎、快乐与眼泪中学习。学习上的主动者,也绝不会是功课的奴隶,而只能是在自由中充分舒展身心的孩子。理解教育拼的不是速度,而是加速度,永远保持对自然、事物的敏感,并且和自己的昨天比,和那些惯性的习惯赛跑。不断奔跑,不断摔跤,不断积累经验,不断丰富,永不停歇。
四、对本书内容上的一些思考
在认真阅读中,我时常读着读着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前面好像看到过,这里怎么又提起了呢?只是标题不同,事例不同,但好像在讲述着同样的主题。在写读书心得对内容进行整理时,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如何对书中内容做一些调整,减少给读者的这种感受呢?
另外,对于五个章节的编排顺序,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大家可能都比较喜欢看具体的操作案例,对于理论层面的东西多少不是很感兴趣。这样的喜好,一方面是快节奏生活下静不下心阅读,另一方面是理论层面的东西多少有些晦涩难懂。就是这样的阅读方式使我们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试想:做一件事情不从整体上先进行规划、安排,而是遇到具体的事情专注于事情本身当中,不能跳出来纵观全局,这样的办事效率肯定会大打折扣。因此,我认为本书在编排上是否可以将“实现高效率教学”(第四章)放到最前面,先提出我们的目标——有效及高效课堂,怎么样达到有效乃至高效课堂呢?再从简简单单地教学(大道至简也很重要,在第二点——通往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教师中,我就把这两点内容整理到了一起)、让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学和让课堂充满新意论述,这样是否会更好一些?
其实,本书的编者们已经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与收获,我也只是在吹毛求疵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