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乡的味道是奶奶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是奶奶的味道
有你在的地方
哪里就是温暖的家
回到农村老家,空气清新,山清水秀,与雾霾严重的北京相比,简直就是“人间仙境”,是一个特别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地方。现在,我越来越明白临近80岁的奶奶执意想要留在农村的想法,已在义乌定居的小姑一直想接她过去住,都一再被拒绝。奶奶在老家算是小有名气,干练讲理,为人善良,乐于助人。40多岁时爷爷走了,后来很多邻里都劝她另嫁,她坚决拒绝了。她首先考虑的是我爸和几个姑,怕他们会因自己改嫁而受别人指责,同时也担心年幼的小姑若是跟着过去了,对方不一定好等等。就这样她一直一个人,不仅把这个家撑起来,而且还带大我、我弟、我俩表妹,后来我们去县城上高中,她又去县城给我们弄饭,照顾我们。再后来我们一个个毕业,她又开始帮别人带孩子,挣点小钱。奶奶是个细心的人,也是一个特别干练的人。但七十多岁后,我们都上大学了,小姑一家也离开县城到义乌谋生济,她决定留在农村,好好安度晚年,县城的日子她还是过不惯。她最觉得亏欠的是我小姑,没有帮她照顾孩子。后来她中途决定去义乌待半年,帮我姑弄饭之类,以了心愿。在农村生活的她,身体也更好了,每天开开心心的,邻里邻舍有啥好吃的都会给我奶奶端一点,奶奶有啥好吃的也总是会多弄一些,分给大家。劳碌一辈子的她在老家也不闲着,自己种了二十多棵橘子树,十几畦菜地,她一个人在家根本不用那么多菜地,所以有时候菜成熟了,她都分给邻居,也懒得拿去卖。每年帮别人摘香菇,剥莲子,橘子成熟季节帮别人看孩子,干一些能干的,一年也能挣个五六千块钱,这对于她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已是很不错,是她开销的五六倍呢。晚辈给的钱她也基本上没花,留着。现在的奶奶,真的老了,岁月不饶人,头上多了许多银丝,脸上也爬满了皱纹。手脚也没以前那么利索。印象中小时候的奶奶,每天都很忙碌,每年养一只猪,种一百多畦菜地,每年能产两三百斤红薯粉,那时候红薯粉才1元钱一斤,还带我们,就差没种地。话说,家有老人,如有一宝。家中有事,大家都纷纷赶回来,不管多远,如果将来有一天老人不在了,大家天南地北很难再聚在一起。家乡的味道就是奶奶的味道。奶奶那一辈人人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累,在苦难面前不屈不挠,永远为孩子着想。记得我奶奶现在常说的一句话,现在的年轻人一个人带一个孩子,做点家务还喊累,我们那会儿带那么多孩子还得下公社干活,也没觉得累。奶奶这句话其实就是说我,但我想说时代不一样,每个时代对人的要求也不一样,以前追求温饱,现在追求精神建设、财富自由、科学育儿……但我每次都默默地在心里这么想。愿我的奶奶不要再迷信算命的(算命的说他如果能过76,77就很危险。去TMD算命的,以前还说奶奶过不了72),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
二 家乡的味道是菜梗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是菜梗的味道
小时候留下的那份记忆
在离家万里处显得更加深刻
不知为何,离家这么多年,每次回来都得买点菜梗,我最爱吃的就是用白萝卜上的梗子做的,辣辣的,脆脆的,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以前到过年时候,县城就已经没有这种菜梗,只有芥菜菜梗,宽的那种,这种吃起来没那么好吃,口感偏软一点,没有萝卜菜梗那么脆爽。这次过年回来,有一意外的惊喜,就是找到一家卖萝卜菜梗的,在抚州,卖散装的,散装的比袋装的口感好,是手工做的,袋装的带有工业化的味道,口感不好。由于散装的比较好吃,这也多少限制了好吃的菜梗往外流通。这次买了好几斤菜梗,厦门的表妹听闻买了菜梗都可开心了,都想吃。我想菜梗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不管身在何处,都让你念念不忘。
小时候总是花一毛两毛钱在学校旁边的小卖部买上一小袋,吃得可过瘾了,每次还得偷偷地吃,怕被发现。后来慢慢地学业重了,也就偶尔才会想到这小时候的味道。没想到离开家后,这种思念之情愈加强烈,牵动着这颗游子心。
PS:话说临川菜梗是有典故的与北宋时有名王安石先生有关,以下来自百度百科。
公元1021年,北宋时期,江西临川的一户王姓农民家出生了一个男孩,取名王安石。幼时的王安石聪明伶俐,才智过人,深得父母的疼爱,看他是块好料子,决心要从小培养。让他念私塾,希望他将来能功成名就。
在私塾的期间,私塾先生为了节省时间,中午不放学,要学生带饭来吃,夏天就吃冷的,冬天就由师母蒸热。王安石的父亲是种菜的能手,家中的芥菜长得又肥又壮。母亲使用来腌制菜梗。王安石每天中午带来的菜便是香味扑鼻的菜梗。看见王安石吃得津津有味,那些富家子弟虽吃的是大鱼大肉,总没有王安石吃得快吃得香,常常有同学被菜梗馋出了口水。便要讨王安石的菜梗吃。
邻村的张员外有个儿子,长得滚圆肥胖。和王安石是同窗。每天带的菜不是鸡鸭,就是鱼肉。可他每次吃饭就象吃药一样吃不下,慢吞吞地嚼。更令私塾先生操心的是,他每次去大便,总是半天不归。有一次先生叫王安石去监视他,看看是不是躲在外面玩。王安石回来报告说,他果真是便秘。
私塾先生捻着胡须想了好半天,想出个好主意。这天中饭时,他叫来王安石和张胖子,说:“以后你们两人把各自的菜换着吃。”先生的话不敢不听,两人也乐意对换着吃。王安石家贫,平日很少有荦菜上桌。每天中午有一餐美昧调剂一下,何乐而不为呢!一个多月以后,他那瘦弱的身体竟结实了许多,苍白的脸也红润起来了。那张胖子平日吃多了精食,中午换换口味,增加了许多粗纤维,居然治好便秘.同时还减了肥!
有一天,张员外携带不少礼物来到私塾先生家,亲自上门来谢先生,说治好了他儿子的病。先生听了哈哈大笑道:“要谢就谢王安石吧,是他每天带来的菜梗治好了你儿子的便秘的。”张员外又向王安石致谢。王安石说:“不要谢我,是我母亲腌制的菜梗,要谢就谢我母亲吧。”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王安石母亲腌制的菜梗出了名。不少人慕名而来,有钱的拿银子要买菜梗,没钱的拿东西来换。王母十分厚道,来者不拒。还教会了许多农妇腌制菜梗。渐渐地临川菜梗成了家家户户都能腌制的一项绝活。后来,王安石成就了功名。在京城里做了宰相,身居高位,而喜欢吃临川菜梗的习惯总忘不了,即便面对山珍海味,仍要放上一碟临川莱梗调调口味,所以家乡有人进京,必捎点菜梗给王安石。
有一年王安石回临川探亲,返京时带了好几个大大小小的坛子。次日早朝皇帝宋神宗问他:“王爱卿此次回乡,有何收获?”
“有,有!带了臣家乡的特产,临川菜梗。”王安石连忙应道。“临川菜梗?”宋神宗从未见过,更没吃过,连声“哦?哦……”引起了兴趣。
散朝后,王安石立即送了两坛菜梗入宫,给神宗品尝。神宗当即命令太监开坛,夹了一根放入口中嚼起来,只觉得辣中有咸,咸中带甜,点点头说:“好,不错!”众嫔妃都听说王安石送来临川特产,争着来品尝。吃了觉得余味无穷,就不断向王安石讨要,把临川菜梗当作零食来吃。
王安石幼时的同窗张胖子,虽年长几岁,功课却不是很好,考了许久才考取秀才,靠王安石举荐。才在县衙当了个八品官。受王安石影响,他也喜欢吃菜梗,而且每年向王安石送菜梗进京便是他的义务。就这样,临川菜梗当时在京城里颇有名气。临川菜梗不仅是“才子之乡”的特产,也是江西的特产,出了国门还可算是中国的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