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带着长长的时间尾巴,烙上家族生活的印记。年龄的印记是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年龄的印记是不断变化的。可能退行到婴儿期哇哇大哭的“找妈妈”,也可能退行到三到五岁撒娇打泼,还可能稳重成熟四十有加,哄儿埋孙七十有八。成熟是相对的,不均衡的,一个发育良好的人仍然可能在诸如性、独处、承受悲痛以及乐于竞争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佛罗伊德提出的最初的发展理论三个“幼儿”(既学龄前期)阶段:口欲期、肛欲期和俄狄浦斯期。口欲期,婴儿的知觉体验集中在口唇周围,嘴是表达、探索、享乐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与哺乳的母亲保持联系的工具,此时婴儿心理上尚不能把自己与母亲区分开来。肛欲期,从1.5岁到3岁,幼儿的知觉体验转向肛门周围,部分是因为肛门括约肌的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如厕训练经常象征着幼儿自然天性与社会规范要求之间的第一个冲突。此期幼儿所面临的包括:遵从或违抗、整洁或肮脏、给予或保留、守时或拖沓自在或羞涩、施虐或受虐之间的斗争—婴儿常常同时需要去适应矛盾的两个方面,这种既需对立又需统一的处理与一岁半前单一处境的状况反差很大。这个阶段的一系列事件都似乎牵涉到自主性问题。通俗地讲,弗洛伊德的肛欲期,因幼儿与父母间意愿的强烈对抗而被称之为两难期。俄狄普斯期大概开始于3岁,此期儿童渐渐能理解,其余两人间存在种自己无法涉入的关系。儿童的注意力转向对权利、关系、认同问题的迷恋。
处于口欲期(共生阶段)的人常常对自己的思维是来自内部自我还是外表环境混淆不清。处于肛欲期(分离——个体化阶段)的人评价他人非好即坏。处于俄狄浦斯期的人对性、攻击和依赖存在易感性。即使成熟的人也可能不断循环往复的纠缠与这三个阶段。带着不正常的症状正常的生活,是常态的成年人的生活状态。
当被某个生活事件激发了某种内在的、潜意识的易感内容时,人们可能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由于对各种刺激的内在理解不同,可能出现某人对丧失亲友哀痛有节,而在经受微刺激后却濒临崩溃,比如,同同事间的误会暴跳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