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很容易被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带走情绪,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于是取悦别人。而内心又对自己的这些行为不接纳,自我批判就产生了。而且标准还是动态的。
其实他们希望,自己的内心是强大的。如“虽千万人,吾往矣。
然而,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循序渐进的来解刨。先从生理,再到心理,然后是理智。
不知大家对“心理胚胎“这个概念,有没有了解。
所谓心理胚胎,就是我们俗称的“秉性“,-------如在同一个家庭环境里,双胞胎两人的秉性也不相同。
比如,有的敏感,有的脆弱,还有的混不吝色,这个不是后天环境造成的。
还有,容易被他人评判带走,跟“心理胚胎“有一定的关系。
简单来说,在科学领域来说,就是我们的大脑前额叶有一个区域,是用来接受自我肯定的信号,每当想起自己,这个区域兴奋度高的人,自我肯定强。
诚然,造成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生理原因是所有原因的基础。
我们可以假设,由于我们的胚胎觉定了你相对来说,自我肯定感弱,就需要更加努力想要获得内在和外在的肯定。
比如有些人,觉得自己很棒,但是事后却觉得自己很可笑。
怎么回事?
越是自我肯定感不强的人,实验也证明,这类人表面上呈现出来的反而是夸张的自恋。
怎么分辩自恋呢?
自恋是一种症状,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浮夸式的,抓住一切机会来吹嘘自己。
另一种是受伤式的,别人一个不经意的评价就会伤到他。
当然,,还有的是在这两极之间摆荡。
列如:你讨厌吹嘘自己,一个眼神,语气,到肢体动作都能伤害到你,那可能就是第二种。
还有一个比心理学更加客观和数据化的领域,叫“神经科学”。
我们先看看这个领域的一些数据。
在神经科学领域有一种测试方式,叫做“功能性核磁共振信号分析,不理解没关系,你就理解为“很靠谱”就可以了。
大脑前部有一个“内侧的前额叶皮质”,其中一个小区域如果兴奋的活动,就代表人在想自己,在更加深入的地方,有个叫“腹侧纹状体”的地方,这个区域兴奋,代表人的感觉良好-------两个区域如果互动频繁,就代表“我一想到自己就很高兴”,我们简单叫做“自我肯定”。
这就是自我肯定的基础。
然后呢?科学家们做了实验,发现表面上自恋的人,其实不是出于自信,而是因为这两个区域链接度差-----恰好是因为不自信。
因此,就需要代偿。
一种是,极度自我中心表达。
另一种是,极度需要他人的肯定。
所有的心理和行为都是在弥补先天的不足。
所以说,我们可以合理的假设----如果你先天生理上的“自我肯定”度不容易达成,那么从婴儿期开始,你就会逐渐形成一套心理机制模式,如,自我膨胀,以及如何向外索取自我肯定。
进一步推论,在童年的时候,这套心理模式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用的,因为只有孩子哭闹或乖巧,就会获得家长和老师的关怀。
但是,成年之后这一套模式就越来越不管用了。因进入社会后,之前单一的权威结构被打散了,你的乖巧和哭闹没有了固定的对象,所以这一方法就不再管用了。那么你可能会去下意识的寻找一个亲密关系来维持这套心理模式。
之前我提到的生理、心理、理智,越靠后,就越接近成人。先理解了前两层,就是生理上“的先天设置不够,然后在童年到成年之后,一直用一套心理模式进行代偿。
之后我们的种种努力,就是理智层面想要去扭转。如果你的理智能够平衡你的生理和心理,你就完成了“成人”的转变。
这三个层面上次第发展起来的,但有些人一辈子沉溺在生理层面,比如一些“小公主”一辈子都不需要成人。
假如,你有自恋的两种表现形式,那么你应分辨出,是被“境遇”所迫,还说你内心真的想成人。这两种区别很大。
一个是外来所迫,一个是内在需求。
曾经一个朋友的朋友和我说,她身边除了儿子就没有什么重要的关系了,她在自己身边筑起了围墙,不让人进来。
我问,你知道下一步会发展成什么吗?
很大的概率-----你会在心里和行为上,捆绑你的孩子。
所以你未能满足的,都会落在你身边能够控制的人身上。
她说,孩子和他爸,我看到自己有抓取儿子的心理动力,看到就对自己叫停,这方面我很警觉。
我说,这个只能是一个提醒,想要跳出命运的一股拉扯力,想要跳出这个循环,需要更多的智慧。
筑城墙,肯定不是智慧的表现。
你应该考虑要不要拆除,怎么拆除?
至少,留出足够多的城门。
你可以借助书,老师。智者。或书工具。来进行自查我警觉。
在现实生活中勇于去尝试,也是重要的路径。
打开门,拆掉城。
就像小王子说的,关系说一种相互的驯服。
她说,我想先强大自己,自己有能力安住自己了,再接触其他人。
我说,你要活在关系中,驯服别人,驯服自己。你现在采取的方式说,在岸上学游泳-----你不到水里去,不呛几口水,怎么能学会游泳呢?!
我个人认为,关系如在流动的水中学游泳,游得越多,才越能驾驭。
过去的一直都在那里。
未来好不好,都不会改变已经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