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阅读:
1
当王健林淡定的说出1个亿目标的时候,观众们的内心都是崩溃的。
于是,大家像一个笑话一样,就把这个事儿给刷屏了。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哪里不对?
因为我们总觉得“赚到1个亿”和他轻描淡写的表情,以及他吐出来的“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特别【不搭】。
这种强烈的“不搭”感造成了一种奇特的反差效果。
为什么会有“不搭”的感觉?
因为,人们的心里有默认的分类。
2
我们一定听过另外一句话。
你跟他根本就不是一路人,你们在一起不会有好结果的!
听到这种话的当事人通常一百万个不服,凭啥我们就不是一路人了,啥叫一路人了啊,只要真心相爱有啥鸿沟是跨不过去的啊!
但很抱歉,你俩心里有没有沟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心里都是有这种鸿沟的。
我们无法去很明确的说出,所谓的【门当户对】到底是怎么个标准,但我们的心里,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子的衡量。
只是有的人介意,有的人不介意罢了。
我们会天生把人分成很多的类。
哪怕我们在分类的时候,根本没有带有色眼镜,或者有歧视的意思,我们也依然会给人分类。
同时,我们也会给这种分类,赋予一些背后的,隐藏的,你可能一般也不会说出来的含义。
比如,一个安保的职位招人,我们对应聘者的期望很自然的就是,男性,高大,壮实,可能多少还得有点肌肉。
如果来了一个漂亮的妹子应聘,再优秀的HR心里也多少会先升起一股子轻视之意,后面虽然能够做到正视,也可能会在考察的时候多一些询问和探查。
天然的,躲不掉。
3
我们会给自己的很多东西做分类。
做个简单的小测试,你就能很容易的理解这种分类差异。
《谍影重重5》最近很火,你花100块买了一张IMAX3D的电影票,准备晚上去看电影。
你取了票,去影院门口吃了个饭,回来准备入场的时候发现,票丢了!
时间还很充足,那个场次也还有位置不错的票,那么,你会去再买一张票去继续看这场电影吗?
记下你心里的答案,继续看下面这个问题。
假如,你没有丢掉电影票,你丢失的是100块钱,那么,你会去接着去看电影吗?
有科学家做过这个实验,结论很明显,第一种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不看了打道回府。
第二种情况下,基本上所有人都会懊恼一下就接着去看电影了。
事实上,从经济角度上来看,都是损失了100块钱。甚至第一种情况下,如果今天没有看电影,我们还损失了跑到电影院又跑回家的这些时间。
但依然很少有人选择再买一张票。
因为,我们已经将“买电影票的100块钱”,分配到了心里的另外一个“心理帐户”里面。
所以当这个“心理帐户”的钱损失了,很少有人能够马上再分配100块的资源给到这个帐户。
而口袋里面的100块钱,和电影票不在一个“心理帐户”,所以当丢了钱的时候,我们完全没觉得和电影有什么关系。
这样,你就能够理解了,为什么很多人在路上看到钱是不捡的,但是在微信群里三分一毛的红包都抢的很开心。
路边的钱进的帐户是“自己的钱包”,那是个本来就是放“赚的钱”的地方,那么赚路边的一毛钱,大家感觉很无所谓。
而微信一般是“不赚钱”的,那这个“不赚钱”的地方突然可以赚钱了,哪怕只赚了一毛,大家也会觉得,哇!赚到了!
所以,像剽悍的一只猫这种生物,没事干就在群里发红包,提升好感受。
对于这种,我想说,猫爷,请随意任性,使劲发!
4
公司A是六天工作制,基本不加班。
公司B是五天工作制,偶尔加班,发双倍工资。
你猜哪家公司的员工幸福感高?
后来,两家公司都决定改变公司制度,变成大小周,就是大周周六上班,小周周六不上班。
你猜哪家公司的员工幸福感高?
所以,在大家的心里,时间也是有分类的。
在没有改公司制度之前,A公司偶尔周六放半天假,员工们觉得,哇!老板是好人!
B公司偶尔周六加半天班,员工们怨声载道,觉得这帮资本家真可恨,变着法的压榨我们的劳动力。
当然,我并不是在告诉资本家们都实行六天工作制,只不过想说,大家其实,是可以有更好的方式,来处理员工和加班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
而你的员工,也并不是“好吃懒做”。
在我们的亲密关系中,有一方可能会报怨另一方不陪TA。
在我们和家人的交流中,父母会报怨我们一出来就想不起家里了。
他们没有冤枉你,你是真的没有把时间放进那些“心理帐户”里。
5
如果我们想和别人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尊重对方心里的“分类”是一种很重要的事情。
比如,我们对奶制品有个比较模糊的分类。
说到奶,我们通常认为是牛奶。说到酸奶,我们更多想到的是固态的那种。
所以一些液态的酸奶就会强调自己是“发酵乳”。
最近看到一种自称是“酪乳”的东西,看的我很纠结。
说是乳酪我还能理解,就是奶酪嘛,酪乳是什么东西。
后来发现,还是酸奶,只不过据说蛋白质含量更高,也更加固态化。
但不得不说,这个名字会让我产生认知上的混乱。如果我不是一个好奇宝宝的话,我一定不会尝试这种商品。
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分类”,这让我很“没有安全感”。
所以你看,很多做网络电台,配乐念故事的,为了让自己给别人的感受看上去更加有内涵,都会称自己为“有声电子书”。
6
我们也会天生的更愿意把同一类的东西放在一起。
当我把几个APP拖进一个文件夹,IPAD自动给这个文件夹起了个名字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贴心和聪明的设计。
我们也会喜欢把自己买回来的书按照某分类放在架子上,有时候完全是下意识的完成了这个动作。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这本书放在这里,反正我觉得该把它放在这里。”
当我们觉得“分类不对”的时候,我们会本能的抗拒。
所以,当你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工作成果不错,但一直不爱搭理别人的同事时,请不要一直以为TA“就是这样子”的。
TA也许就仅仅是觉得你和TA不是一类的,不想交往过甚而已。
你要理解,真的有一类人是不跟同事发展私交的喔。
但TA在自己的圈子里,有可能是个不折不扣的逗逼!
7
我们在讲逻辑三要素的时候讲到的观点,在表达的时候,也需要分类。
实在分不出来的时候,说首先,其次,再次,或者第一,第二,第三,也会让对方舒服很多。
而下一次,当有人跟你说有哪里“不对劲”的时候,也请不要急着反驳,尝试想一想。
有可能是你的“分类”违背了对方的“分类标准”,让对方有些不适。
当然了,根据每个人的生活阅历的不同,我们的分类未必一样。
但在跟对方沟通的时候,遵从对方的分类会让对方更加舒适。
当1个亿之于王健林来考量的时候,那的确是“不值一提”的“小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