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师生通用的学习策略
读第47条《怎样培养脑力劳动中的自我纪律》有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怎样培养脑力劳动中的自我纪律”,很绕口的一个题目。阅读完全篇,我发现这是苏霍对他前期所有建议文章的一个阶段性概括,可谓是集其小成者。譬如,教导学生如何阅读、如何思考、如何思维、如何解决问题等,虽是针对高年级学生(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初中生)而言,但我感觉这些建议,对教师同样适用,因为学生对这些建议的接受,要取决于教师的素养和影响。所以,把师生合在一起,我还是喜欢“通用学习策略”来进行描述。
苏霍在这篇文章中,针对学生提出了十五条培养用脑学习的建议。站在教师视角,我把每条建议,压缩为四字的关键词,并把我的理解表述如下:
1. 每天读书:如果你想有充裕的时间,那你就要每天读书。因为我们知道,你的阅读量,就是你学习的智力背景。古诗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同样的人生体验。
2. 学会听课:要学会听教师讲课。要把教师讲课内容用提纲形式记录下来,形成知识骨架,以便帮助自己检查和思考知识。听了,记了,还思考了,学习知识的印象是比较深刻的。
3. 用好早读:你要在清晨6点钟开始一天的学习。苏霍一直赞成利用早读时间是最好的学习时间,不知是否俄罗斯处于高纬度“昼短夜长”的原因。我不否认“闻鸡起舞”,但我还认可“三更灯火五更鸡”的。
4. 分清主次:你要善于确定自己的脑力劳动的制度。即要摆正解决问题时主要和次要的关系,要在时间分配上先把主要的事情安排好,再去做次要的事情。抓好主次矛盾,也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5. 自我激励:要学会给自己创造内在的刺激。要学会集中精力去坚持做好某件事情,要把计划上的“必须做”变成精神上的“我要做”,今天我们把这个做法叫做“自我暗示”。
6. 策划书籍:你的周围有一个书籍的海洋。应该严格挑选阅读的书籍和杂志,要与所学知识做好对应,要善于规划好自己的阅读范围,不必面面俱到,要有调整的后备时间。说到底,这还是抓问题主次的事儿。
7. 学会自主:要学会自制。娱乐和休息都是需要的,但是不要忘记主要的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敢于坐冷板凳,要耐得住寂寞。
8. 避免空谈:不要在无谓的小事上浪费时间。闲谈莫论,游手好闲只会消磨时光;要善于把跟同学有益的谈话变成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有点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意思。
9. 记录心得:你要学会减轻自己将来的脑力劳动,即你要为将来创造时间的后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师生都要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要记下那些最有意义的东西,悉心保存从书籍里汲取来的东西,都有利于减轻将来的脑力劳动。这个道理与“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是类似的。
10. 优化方法:对于每一项工作,都要找出最合理的脑力劳动方法。要花费时间,去深入思考你所接触到的事实、现象和规律的实质,要力戒陈规旧套和刻板公式,你想得越深透,材料就记住得越牢固。现在的教学论,就是非常强调“学科思想”和“问题方法”的,再加上价值观的认识,就叫做“学科素养”了。
11. 排除干扰:如果有人妨碍你,脑力劳动就不可能顺利进行。这点和学生自主、自制的要求是相通的,这里说的是自主学习的安静环境,自己独立思考或者到阅览室学习,都是不错的选择。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学习或习惯的坚持,能做到“慎独”,则是最高的要求了。
12. 转换思维:脑力劳动要求数学思维跟艺术思维交替进行。苏霍的建议就是要把科学著作跟文艺作品轮换阅读,保持大脑思考的灵活性。好似钱学森就专门论述过科学与艺术的相互促进作用。我们的课程文理交替安排,音体美插空调节,都是调节师生教、学思维的协调性。
13. 克服不足:要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惯。例如,对学生而言,空坐发呆无所事事,课前准备不充分,作业丢三落四,读书静不下心思,做事情时间观念不强等等;对教师而言,上课讲得多学生学得少,只凭教学经验不反思教学问题,只读教参不读教育教学专著等等,都是亟待纠正的不良习惯。
14. 当日完成:“明天再做”——这是勤劳精神的最危险的敌人。我们现在提倡的是:今日事,今日毕。我们要求上课堂堂清,学业知识天天清,就是这样的道理。苏霍甚至要求:你要养成习惯,把明天要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提前在今天来做。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内部刺激,它能使你明天一整天做事情时带着轻松的心情。我又想到了那种“清单控”的方法。
15. 坚持不懈:任何时候都不要使脑力劳动间断。说的是要保持大脑学习的良好习惯,每一天都要用智力财富来丰富自己,即使假期里,也不要跟书本分手,还要继续保持阅读的活性和灵感。苏霍说,“你现在知道的越多,你要掌握新知识就越容易” ,这是知识积累的成果,也是坚持习惯的收益。
如果把这十五条建议,再做归类的话,我想应该归为学会读书(第1条和第6条),学会听课(第2条和第14条),学会计划(第3条、第5条和第15条),学会方法(第4条、第9条、第10条和第12条),学会改变(第7条、第8条、第11条和第13条)等五大类建议。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96年在《学习:财富蕴含其中》报告中,在“终身学习”思想指导下,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也可以说是教育的四大目标,即: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到2003年的时候,教科文组织又将“学会改变(Learning to change)”加入进来,成为教育的五大支柱。现在看来,终身学习的这五大支柱的“五个学会”和苏霍提供的五类通用的学习策略还真有相通的交集观点,你看“学会读书”和“学会听课”是相当于“学会求知”的,“学会计划”是相当于“学会做事”的,“学会方法”与“学会生存”也是有联系的,苏霍的“学会改变”与五大支柱中的“学会改变”也是相通的。应该说,这是教育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大道相融”的发展道理。
要是细说起来,“学会求知”主要是通过学习,掌握知识,落脚在“形成思维品质”上;“学会做事”是掌握技能,学会创新和进取;“学会共处”是利用团队合作,具备实现共同目标的协作能力;“学会生存”是通过学习和多样化表达,丰富自我人格特质,具备责任承诺意识;“学会改变”主要是指接受、适应改变,并学会引领改变。根据这些新世纪的新要求,重新审视苏霍的这篇文章建议,我想还可以补充有两点建议:
一是要学会合作。在苏霍的教学年代,他是很注重师生合作互动的,但是对生生合作几乎没有涉及,这是团队合作学习的不足。究其原因,前苏联加加林乘飞船成为第一人绕地飞行后,刺激了美国完成了阿波罗登月计划,这些科技成果都是团队协调的结果。至此以后,团队合作学习大概才有工程技术逐渐引入到学校教育之中来。随着新课标2001年的推行,国内小组合作学习大概也就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了。所以,现在的“通用学习策略”,是必须要补充“合作学习”内容的。
二是要学会对新技术的应用。这是属于“学会改变”的范畴,新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个叫做科学技术,是广义的科学对社会、生活带来的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新生事物要快速适应和利用,例如手机、光伏发电、新型家电等都是科学素材;另一个叫信息技术,是狭义的科学技术,是我们师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数字化技术,因为这是连接未来信息化社会的必备技能。这个技能,学校要引导,教师要指导,更多的是师生还要依靠自我学习和不断适应。苏霍的教育年代,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还没有如此发达和广泛使用,所以他对这项内容是没有建议的。我想,关于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应该要补充的。
还记得苏霍在本文第一段的忠告吗?“这些建议是否有效,则取决于许多条件和前提,其中最为重要的几点是:学校里,首先是教师集体里,要有一种丰富的智力兴趣的气氛;课堂教学要在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背景下来进行;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教的东西多一百倍;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在智力方面有自己特殊爱好。如果具备了这些条件,那么学生对于在脑力劳动中有关自我纪律的教导才会容易接受” 。什么意思?这些建议是要通过教师才能发挥作用的。所以,我说这些建议是“对师生都通用的学习策略”。
一共多少条?15条?不全对,一共有17条!因为我还斗胆补充了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