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写植物科普的,跟那部电影无关。
我从小就觉得,只要我知道了路边植物的名字,它对我来说就不再是一棵可有可无的杂草或野花,它有生命,它有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它的存在能给这世界增添一份美好。于是我一直都非常想知道身边的这些植物都叫什么名字,也就非常希望身边能有一个人,可以随时告诉我所有植物的名字,遗憾的是,这个人到现在都没有出现,而我,却慢慢变成了这样的人。
我最早对植物的好感,大概来自于一串红的花蜜,这大概也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吧,红色的长“花瓣”,轻轻揪出来吸允,就可以尝到一丝清甜,我曾经趁着没人的时候拔光了一整个花圃里的一串红。
初中的时候,每天上学都要路过一个公园,我整整三年都在观察那些植物的生长变化,如果时间比较充裕,我就会停下来仔细观察他们的树干、枝条、叶子、花朵。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样子、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同一棵树上也会长出完全不一样的叶子、黄色的月季会变色、白色花瓣里其实充满了气泡、撕开葎草的叶子留出的白色汁液可以止血、小红果子的味道不是苦就是涩很少有甜的——这让我觉得植物真是非常有趣且可爱。那个时候网络还没有走进百姓家,我也完全不知道该通过什么途径来进一步了解植物,认识的只有梧桐树、杨树、柳树、槐树、菊花、月季、牵牛花这些非常常见的物种,未知简直太多了,每次只能在观察后悄悄地问一句“你叫什么名字呢?”
大学时我的时间就很充裕了,经常去很多城市做徒步旅行,不自觉地就拍下了非常非常多的植物,也开始有意识地注意到南北植物的差异,忽然有一天一个念头冒出来“那不如,慢慢地做个植物图鉴吧”。
然后现在这个图鉴在这里→慢慢地做一个植物图鉴,已经有804张图片,大部分都有了名字。
那么我是怎么从一窍不通到认识这么多植物的呢?
一开始还是靠百度的,当我遇到一朵花,我会去描述它的样子,起初的描述也很简单,只知道颜色,于是我就去百度图片搜“黄色的花”,出来的结果多到可怕,但翻着翻着总会遇到我见到的那一朵,然后就知道了名字。
后来对植物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就可以更精确地搜索,比如“黄色的花、菊科、叶对生、长在水边”等,这样就大大缩小了寻找范围。
在寻找的同时也会给自己总结一些简易的规律,比如心型叶子的一般叫圆叶或肾叶XXX,叶子带黄边的一般叫金边XXX,叶子杂色的一般叫花叶XXX,花开的比常规大的一般叫大花XXX,叶子比常规小的一般叫小叶XXX,叶子比常规大的一般叫阔叶XXX。不过用到现在发现这个规律并不怎么科学。。
而对植物科普达到了质的飞越,是在于我在豆瓣上找到了组织——自然笔记和大自然的笔记,光是看相册就解决掉了我一大半不认识的植物,继而也让我找到了很多非常非常屌的,植物界大神。有多神呢?我现在基本可以靠花分辨植物了,且仍然是门外汉级别,而他们可以通过树皮、树叶、根茎等分辨植物,而且说的都是拉丁名,这对我来说完全是另一个层级的能力了_(:зゝ∠)_
在大神的推荐下,我买了两本植物图鉴: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山东册)、珞珈山植物原色图谱,图鉴不在多,轻便易携带、准确性高就可以了。还有最近几乎刷爆我豆瓣的两本:怎样观察一朵花和怎样观察一棵树,都非常精美,非常细致。
再就是中国自然标本馆这个网站,当你在百度得到了大概的植物名称后,在这个网站输入,可以得到靠谱又精准的植物,这样错误率又可以大大减少了。
就这样我可以把我拍过的植物的名字给认个七七八八了,然后每天走在路上都要复习这些知识,像见到老朋友打招呼那样,一边走一边叫出植物的名字。
现在就算是遇到了不认识的植物,也可以通过外貌先确定是蔷薇科、菊科、禾本科还是别的什么,还有之前通过金丝桃分辨伞形花序和伞房花絮的区别,还有对生、互生的叶子等等,回来找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对了,最近在植物群里看到有人提到一个新的黑科技,一个叫“花伴侣”的app,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开发的,拍下你看到的花就可以提供花名,我实验了一下还挺靠谱的,但对于花太小、只有叶子、网络图片还是错误很大。
之前我在北京的那段时间,算是对植物科普最热衷的时期,经常会去玉渊潭公园、元大都遗址公园、植物园、甚至凤凰山,当时最让我魔怔的是如何区分早开堇菜和紫花地丁,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搞清楚,结果到了第二年,又忘记了,从而得出了结论:植物名称这个东西,必须时刻复习才不会忘记。
整理出来的其他植物相册:
做植物科普其实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也有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不过是花花草草嘛,天天都见得到,有什么稀奇,但我就是觉得很有趣啊!
你听到“十大功劳”这个名字的时候会不会想这到底是种什么植物呢?
毛地黄没毛而地黄有毛这件事难道不会让你觉得奇怪吗?
看到以前的作家都会把植物写的很准确很美,那你就只能写黄色的花绿色的叶子不会觉得无趣吗?
很多时候别人出去玩是看山看水看景看人,我是随时摇头晃脑,上上下下地寻找所有还没见过的植物的影子,以至于我可以在茫茫森林里发现一只停在叶子上的青绿色蜻蜓,还有地面上各种大概直径只有0.2厘米的小花,经常性的是大环境里有什么我都不知道,我只能聚焦到我看到的某种植物。继而,我作为编辑找错字的能力和速度也提高了很多。
给植物起名字也是一件非常浩大的工程,我常常看到微博上和豆瓣上有植物界的人在思考到底该把某种植物归到哪一类,或者这种植物其实以前归错了应该属于别的分类。每一种名字都是前辈智慧的结晶,要准确地使用名字才是对他们也是对植物的尊重。
那么做植物分辨到底会细到什么样的程度呢?不如我举个例子让你们随便感受一下好了。
3月份的时候我在简书植物相关的专题里看到有人在做植物科普,我当然是要看看的喽,然后就发现了盾果草,长这样:
我就心想这难道不是斑种草?当我没见过,果然有错了吧~不过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我还是去查了一下盾果草和斑种草,然后就傻眼了,尼玛还真不是同一种东西,顺便斑种草长这样:
我就觉得我可能又瞎了,于是去自然笔记群请教这俩怎么区分,马二大神出来轻描淡写就一句话“果子喽 太明显”,我……一个浅显植物爱好者的程度基本就是花谢了我就不认识它了,我怎么可能见过果子呢= =
于是我又去查,得到:
还真真儿是不一样啊!!!真的好明显啊!!!一下子豁然开朗!!!可是并没卵用,开花的时候还是分不清啊摔!!!
反正算是又上了一课噫嘘嚱_(:зゝ∠)_
BTW,斑种草的花大概只有一颗黄豆那么大。
还有14年初的时候,看微博上搞了个看树皮认植物,如下图,我当时还仅停留在看花辨植物的程度,就特别崩溃。。。
在《怎样观察一棵树》上有句话说“大自然经得起最细致的观察”,就是这样,一花一世界是真的,你观察的越仔细,你发现的世界就越多,这是我觉得植物最妙的地方。
而且,研究植物也切切实实地给我带来过福利啊!!!
那是12年的夏天,我刚丢掉了工作,心情差到极点,每天都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于是开始系统地整理植物图片。一段时间之后,为了考验我学习的成果,我去微博的搜索框里输入“什么花”这三个字,然后逐一回答别人的提问,那个时候薄雾君还没有开始大规模地在微博回答问题呢……
然后那个时期,我的微博大概给我涨了两千多的粉丝。。然后就有一个人为了表示感激,就给我介绍了一份工作,对,就是之后我在北京多看的那份工作,而多看的这份工作又直接决定了我能找到现在在简书的这份工作,你们说,神奇不神奇,我觉得这大概是植物的一种报恩吧。
我最喜欢植物不悲不喜不卑不亢的样子,还记得小学有篇课文讲,作者在水边发现一棵树在不计成本地将种子扩散出去,并被这种精神感动,这也让我觉得动容。即使没有人看,植物也要发芽也会开花;即使被人期盼,植物也会枯萎,花朵也要凋零,研究植物会更明白什么是自然规律,年复一年,花谢了还会开,一切事物最终都会渡到一个圆满。
月初的时候去电影院看了《你的名字》,回来觉得反而是植物更适合写这样的话题,名字作为我和植物之间的连接,我于千万棵树、千万朵花中叫出了它的名字,它对我来说就是特别的。
就好像我于千万人中认出了你。
下辈子想做一棵树,世事洞明,不与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