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看名人传记,每次看到别人传奇的人生和成就。总是忍不住的感叹,
同样是人,差别咋就这么大呢?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例如最近很火的“数学届甄嬛”郇真教授,她是成为继苏步⻘院士之后,第二个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在ActaMathematica上发表论文的中国人。
这是国际学界公认最权威、最严苛的数学顶级期刊之一,数十年来大陆学者
被该刊收入的文章屈指可数,而郇真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这在数学从未及格过的我来看,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好奇之下我搜索了下郇真教授的有关事迹,终于发现原来高手之所以能成为高手,他们都具备了以下这3种思维。
✅第一个思维:迭代思维
网上关于郇真教授的报道少之又少,相比⻙神,她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存
在。既没有参加过什么比赛,也没有拿过什么大奖。
郇真的父亲,是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郇中丹,受父亲的影响,她从小就喜欢数学。但她也不算天赋秉异,甚至可以说天资平平。郇真教授于2006年获得北京大
学数学学士,随后赴美深造,期间还更换了一次专业,博士毕业时已经历时11年。
其实,她早在2016年就已经完成了博士论文的撰写。但在答辩结束后,在导
师建议下为了让文章更具可读性和经典性,她又对论文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修
改,最终问鼎世界顶级刊物。
关于郇真教授背后的成名史,我能追踪到的痕迹少之又少,但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迭代”。
从她攻读博士期间更换专业再到她花费一年时间精修论文这两件事就能看出
来,她一直在精益求精,不断迭代。
当她发现研究方向不对的时候,没有破罐子破摔的躺平而是不惜从头再来;
导师提议修改论文,她用一年时间一点一点的打磨。
她每一次迭代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起点,每一次迭代都是上一次的加
乘,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想最终一鸣惊人。
然而,很多人却不明白这种迭代思维,甚至看不清自己,主要表现在两点:
❎1、看不清自己当下的位置:总是给自己设定与当下能力匹配不上的目标,然后反复被捶到自我怀疑。
例如,我每天都想着如何才能写出10万+的爆文,结果被惨淡的数据折磨到几乎快要放弃写作。
看着别人写一篇爆一篇,再看看自己写一篇石沉大海,写一篇无人问津,
我开始怀疑自己可能真的不是吃这碗饭的料。实际上只是我的能力,配不上自己的目标而已。
❎2、看不清事情的演化规律:总是给自己一个不合理的推进计划,并在整 个过程中屡屡受挫。
例如,我曾经认为自己28岁应该事业有成,30岁应该财务自由,40岁应该享受生活,50岁应该坦然老去......现在,我32岁了,还在为了抢一张优惠券半夜设置闹钟;为了买一桶洗衣
液,一支牙膏,拿出计算器认真的对比克数和价格。这个不合理的推进计划,总是让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叹一气口,哎,为什么我还是一事无成?
反观真正的高手,他们即便迷茫,即便受挫,即便身处困境,即便原地踏
步,却能坚定的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往前挪动。
而普通人只会原地打转,然后还要给自己找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换个场地 继续打转,继续一事无成。
✅第二个思维:作品思维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还没有成为高手之前,一定要沉下心来积累作品。
我上过很多付费课程,只要看到那种大篇幅介绍老师的就赶紧跑,不然就等着被割韭菜。
因为,真正的高手都不屑于包装自己,随便拿个作品出来,就有一堆人哭着喊着求带。
大学的时候我兼职写文章,最便宜的时候一份演讲稿10元钱,我跟一群写手争破头的抢单子。一来是因为穷,10元钱可以吃两顿饭;二来是我想给自己积累作品。
因为我空口无凭的给甲方说半天自己多擅⻓写文章,都不如我直接丢给对方一个案例。
识货的当场就会付费,还会尊称一句老师。
这种用作品获得的成就感和节省下来的沟通成本、机会成本、时间成本,远比包装一个德不配位的身份来的更直接,更扎实。
再回看郇真教授,她在教学期间学生们对她的评价很一般,很多学生觉得她讲课太跳跃了。 但是看了她发表的作品,以前听过她课的学生都觉得能被这样的隐士真⻰指点一二,简直无比自豪。
看吧,这就是作品的力量,在你还不能一鸣惊人的时候,潜心蛰伏下来打磨作品吧,这是你说服他人最有力,最直接的工具。
所谓的原力,就是原动力,原动力是内心最原始的动机,这是高手和普通人之间的一个分水岭。
你看郇真教授,她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喜欢研究数学,这种喜欢就是一种原动力,这让她可以沉浸式的享受喜欢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但也有人看到她博士学位攻读了11年,就感叹一⻔学问研究11年,太枯燥乏味了不值得。不具备原动力思维的普通人,他们习惯性用值得和不值得来衡量一件事情。
✅第三种思维:原力思维
在他们眼里11年只是一个数字,博士只是一个头衔,这个过程漫⻓又痛苦。而拥有原动力思维的高手,他们可以一直在领域内不断深耕,会乐此不疲的
深挖一口井,不知辛苦,不知疲惫,沉浸享受。
如果你过去没在任何一个领域做成过高手,你从今天开始,选择一个事,哪怕这个事不大。
✅死磕它,死磕它,让自己成为高手!让自己体验一次这是怎么回事!一次就行!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因为各个领域做好的底层方法都是相通的。
✅这条路,你得自己走通!
感谢读完!以上这3个思维如果你还不具备,一定要刻意练习。
码字不易,双击屏幕点个赞收藏起来慢慢看,戳头像关注✅防止走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