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太学幸福人生《学列子 知人生》系列 说符第八05总第092篇
讲做人之道,很少有像“说符”这么详细的。内心支配行为,话语影响成效,言行决定后果。想要好的结果,就要把握好自己的内心、言语和行为,使之符合自然法则、“持后”之道。那么,用心的规则是什么?言语的规律又是什么呢?
故事一:丈夫渡水
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在河梁上停住马车观看。看见瀑布高二十多丈,旋涡的水流达九十里,在水里鱼鳖不能游动,鼋鼍不能停留。有一个男子正准备游过去。孔子派人沿着河岸过去阻止他,说:“这里瀑布高二十多丈,旋涡的水流达九十里,鱼鳖不能游动,鼋鼍不能停留。想必很难渡过去吧?”男子不以为然,于是渡过河而从水里出来。
孔子问他说:“奇巧啊!你有什么道术吗?所以能进入漩涡中又能出来,凭的是什么呢?”男子回答说:“我开始进入水中,首先凭着对水流的忠信;直到我出来,又接着凭借对水流的忠信。忠信心把我的身躯安放在波流中,而我不敢动用私念,所以能进入漩涡中又能出来,凭的就是这个。”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记住,水尚且还可以凭据忠信,真诚地用身体去亲近它,又何况对待人呢?”
感悟一:孔子大慈,也有隅缺。见人想要渡过“圜流九十里”的猛水,“孔子使人并涯止之”,心急如焚,情真意切,强调利害,付诸行动,可谓慈心巨大。另一方面,又发出“巧乎、有道术乎”之问,反应出孔子亦有“灯下黑”:不熟悉水性,需要对天地自然有更多地亲身体验。
感悟二:忠信,即是人类固有,更应有的本心。何谓“忠”?对万物尽心、全心,不留私心、妄念。比如,能够融入水中,与水合一。何谓“信”?信任自己,亦信任万物;信任人性,亦信任物性。如此,才能做到完全与水合一。人忠信的本心一旦出来,就避免了与万事万物,包括与自己的不和谐。
故事二:微言之问
白公问孔子说:“人可以跟别人密谋事情吗?”孔子不回答。白公说:“如果像石头投入水中,怎么样?”孔子说:“吴国善于潜水的人能把它取出来。”说:“如果像水投入水中,怎么样?”孔子说:“淄河水与渑河水合在一起,易牙一尝就能辨别出来。”
白公说:“人本来就不可以跟别人密谋事情吗?”孔子说:“为什么不可以?只有懂话的人才可以呀!所谓懂话的人,不用话语讲话啊。喜欢捉鱼的人沾湿衣身,追逐野兽的人快步地跑,并不是自己乐意这样的。所以最高明的语言是不用说话,最高明的作为是没有作为。知识浅薄的人所争执的,只是表面的现象啊。”白公没有办法,后来被迫吊死在浴室中。
感悟一:人一旦陷入私欲,又害怕惹事,便会失去智慧。白公一心想除掉叛臣,却没有做人之道,缺乏阳刚之气。做人之道是什么?一是心正。该扬善扬善,该除恶除恶,依靠本心,纯粹自然,从该定即可。白公离开了本心,所以不知所以。二是言明。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能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位者,必谋其政。不该别人说的话,为何非要别人说呢?白公只知为己,不知为人,所以听不懂孔子的话。三是行义,义不容辞。装好人,或许还不如坏人。白公的犹豫不决,或许因为不知勇敢,害怕后果,总之是行为不力。
感悟二:“至言去言”。最高明的话是不用语言说出来的,靠的是心通、神会、感应。心为言之本,言为心之末。总之,做人的根本在于修心、“说符”(言、心相符)。面对听不懂话的白公,孔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回绝、提醒、讲理,孔子的慈悲、耐心及教育艺术,也实在是可敬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