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
今年,淘宝取消了预售,宣布要做史上最简单的618,从此促销活动做简化,预售从此要退出历史舞台吗?你觉得是好事还是坏事?
今年刚结束的618,天猫宣布取消了沿用十多年的官方预售,大促开始直接开售,更是提出了“史上最简单618”的口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售卖环节简化,直接开售;商家参与简化,无需额外报名;消费者购买简化,全程保价、包邮加运费险。京东也同步取消了预售,在5月31日晚8点直接现货形式进行促销。
预售,作为近年来电商年中的大促销活动的重要环节,为何会突然被各大平台抛弃?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本文将从现象到本质深入剖析,看完后你也许就会对电商生意模式有新的认知!
1、取消预售会有什么影响?
淘宝取消预售对买家和卖家均产生了一定影响。对买家而言,购物体验和退换货处理速度得到了提升;对卖家而言,则需更精准地预测市场需求、合理安排库存,并面临库存和发货压力的挑战。然而,对于电商平台来说,短期看有利有弊,长期看时间会给出答案。
买家纷纷拍手叫好?
促销流程简化:预售规则取消后,促销活动更易于理解,消费者能快速判断优惠,减少了因规则复杂而放弃购物的情况。
购物体验提升:取消预售缩短了从选购到收货的流程,消费者无需等待预售期结束,即时购买即时享受,提高了购物的便捷性和满意度。
消费信心增强:伴随取消预售,淘宝天猫提供全程价保服务,确保消费者在大促期间购买不会因价格波动而受损,增强了购买信心。
卖家普遍叫苦不堪?
库存管理压力:取消预售要求商家提前准备充足现货,对库存管理和资金周转提出了更高要求,需精准预测市场以避免库存积压或断货。
生产模式调整:依赖预售订单量进行生产的商家,尤其是定制、手工类商品,需调整生产计划,以更快速、灵活的供应链方式应对市场变化。
营销策略变革:商家需创新营销方式,从依赖预售转向快速响应的促销活动,如即时折扣、限时抢购等,以适应新的节奏。
平台机会挑战并存?
用户体验优化,市场竞争力提升:取消预售是淘宝天猫对用户体验的重大升级,有助于平台的用户增长和忠诚度提升。提供更直接的购物体验,有助于平台在电商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物流压力增加,大促爆发力减弱:可能使大促期间的物流峰值更加集中,对快递公司和物流系统构成挑战,需提前调配运力以应对激增的订单量。同时,也可能导致大促爆发力的下降和平台GMV峰值降低等风险。
2、淘宝预售的前世今生?
淘宝预售的来源?
预售是淘宝平台专为帮助商家提前预估订单量、合理安排库存与物流分配而设计的营销策略。
2012年,天猫在双11购物节首次采用预售模式,天猫总裁张勇对此模式给予了高度重视。首个双十一预售便取得了显著的营销效果和强大的促销爆发力,随后预售模式逐渐成为各大电商平台的标配。
预售模式允许商家在收到定金后再进行生产或采购,这一模式有效降低了库存成本和滞销风险。特别是在服装、定制商品等季节性强、流行趋势变化快的行业中,预售成为减少库存积压的重要手段。
预售同时扮演着市场调研的角色,商家可通过预售情况迅速了解哪些产品受市场欢迎,哪些产品市场接受度低,从而调整生产计划,避免盲目批量生产带来的经济损失,实现更灵活、精准的市场响应。
预售机制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它能制造紧迫感,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并通过定金锁定一部分消费者,确保一定的销量。预售期间,商家还可以采用定金翻倍、赠品等促销策略进一步吸引顾客。
预售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预售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提前锁定需求、优化资金和库存管理、测试市场反应以及创新营销策略,实现收益和效益的最大化,同时降低成本和风险。
预售可以按照交易流程划分后进行合理配置资源
第一阶段,卖家发布产品信息,买家支付定金下单,重点利用赠品、权益和最低价策略吸引用户。
第二阶段,卖家根据订单信息将生产需求交给工厂,工厂负责商品制造,物流则提前安排仓储配送。
第三阶段,买家支付尾款后,卖家确认订单,物流完成配送,实现交易闭环。相较于传统销售模式,预售模式延长了交易时间,使得卖家、工厂和物流能够更好地衔接,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预售还可以按照商业逻辑分解后进行“打散重组”
传统的销售过程要求这三种商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闭环,例如外卖服务,商家发布商品信息、用户支付现金、骑手送货,通常在两小时内完成。
而预售模式则是将这三种商流打散并重新组合,让信息流提前发生,物流持续进行,资金流在特定时间点集中处理。例如,在乌鲁木齐,当有1000人对某化妆品支付定金时,虽然定金支付即视为购买意向,但基于平台统计的70%的尾款补齐率,可以提前将700个化妆品配送至乌鲁木齐。当11月11日零点用户补齐尾款完成下单后,快递能迅速送达,因为部分物流过程已提前进行,真正在双十一集中处理的只是资金流。
电商预售现状和问题?
预售低价优势减弱,过去预售主要通过大力度促销和低价吸引用户支付定金,并等待一段时间后的尾款支付和收货,用户对此模式持接受态度。然而,随着电商行业的竞争加剧,直播带货、短视频电商等新兴模式的兴起,预售的低价策略频繁被打破,低价吸引力已基本丧失。
用户热情逐年降温,认为其优惠机制复杂,购物体验不佳。他们对618、双11等购物节的关注度下降,期望电商平台能提供更直接、更简单的优惠方式,并简化购物流程。
舆论问题频频发生,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全国投诉情况分析指出,部分电商商家在预售模式中存在不诚信行为,如尾款涨价、预售商品不保价、赠品不兑现、未按承诺时间发货以及最低价宣传不实等问题,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电商平台应强化主体责任,监管部门应及时查处并处罚违法行为。
3、是短期尝试还是长期举措?
电商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
随着电商平台供给过剩,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选择日益丰富,加之政策法规完善保障消费者权益,电商市场已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淘宝今年也屡次公开宣传,”阿里的第一客户是用户而非卖家“。马云也曾强调“淘宝要回归用户”。
淘宝地位从制定者变成参与者
随着市场规则的变化,如“反垄断”、“反对二选一”等政策的实施,以及其他电商平台的竞争,淘宝的电商市场份额从7成降至不足4成。淘宝已无法保证获取商家最低价,也无法聚集大量订单,因此预售的前提不再存在,机制亦不再适用。淘宝在国内电商市场仍具领导地位,但心态上已从规则制定者转变为规则适应者。其取消预售等调整不仅体现了市场定位的转变,也显示了为实现更大目标所做的战略性调整。
预售模式是个阶段性的产物
早期双11是消费者狂欢与中国零售体系的压力测试。商家大量订单会来不及备货,物流公司爆仓,买家也会因为长期收不到货而投诉。预售模式在当时解决了卖家、买家、平台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然而,随着预售低价优势减弱、用户体验下降、舆论问题频发,该模式在当前已不再适用。
因此,取消预售是电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从追求规模向注重效率和消费者体验的转变,也可能带动其他电商平台效仿,推动整个电商行业的规则简化和服务升级。
In the end
总结来看,淘宝取消预售的决策,不仅是对当前市场环境的适应,也是对未来电商发展趋势的预判。作为普通职场打工人或个体创业者,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经验,不断创新和优化自己的工作方式或业务模式。
欢迎大家关注我,获取更多关于电商、科技和互联网领域的深度分析和见解。让我们一起探索更多有趣的话题,为未来挖掘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