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红学专家和红学的爱好者,把《红楼梦》这本书当作了一本政治小说来读。其实这有点走偏了,这本书的本质是一本青春小说。在《红楼梦》前80回,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当时都是十几岁的年纪,而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他们在大观园的青春往事。大观园是他们的青春王国,他们在里面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开诗社、偷读《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些当时的禁书。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跟贾宝玉和林黛玉年纪相仿的小朋友,其实是没有所谓的青春可言的。因为男的被迫要学四书五经,要去考取功名,所以他们的青春回忆除了读书和考取功名,就啥都不剩了。而女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会做一些针线活,以及其他一些家务。她们活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嫁人,然后成为一个生育机器、看丈夫的脸色过日子,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然而在《红楼梦》中,处在青春期的宝玉和黛玉,他们的个性都是非常鲜明、并且勇于做自己的。
宝玉的父亲贾政,帮宝玉设计的人生轨迹是:先熟读《四书》和《五经》、之后考取功名。但这并不是宝玉想要的、所以他并没有按照贾政设计的轨迹去走。这不正跟以前的我们很像吗?我们上学的时候,父母也要求我们一定要好好读书,但是又有几个人都按照父母说的去做了呢?
我的一个高中女同学,人太乖、为父母是从。于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往死里去读书,学习成绩很好,但变成了一个只会读书、其它方面啥都不会的书呆子。
像林黛玉,很多人会觉得她是一个动不动就哭、经常耍小性子的人。但是,如果你认真留意青春期的女生,好多都是像她这样子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家黛玉是为了还泪,不像很多女生纯粹no zuo no die。
另外,在《红楼梦》中有写到,贾宝玉和林黛玉偷偷地看《西厢记》和《牡丹亭》,这其实不跟我们以前在小学和初中看小说很像吗?
我记得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的时候,班上很多同学都喜欢看小说。但是,那个时候老师不允许我们在学校看小说,说学业为重。不但在学校看不了,回到家里家长也不让看。记得有一次,我刚去书店买了《红与黑》和《复活》这些国外的小说,准备回家看。没想到一回到家,这些书就被妈妈发现并没收了。
现在想想,自己的青春,除了为了考上好的初中、高中和大学,就没发生过多少好玩的事情,太遗憾和无趣了。所以,我还是很羡慕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的。因为他们能够住在大观园、不用整天对着那些思想迂腐的大人。
像我们很多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在读书的时候、尤其还在家里住的时候,一下课回到家基本上就要对着父母。父母会跟你讲那些你已经听了十几年、听了几万遍的人生大道理,这些他们自己都做不到,却要求我们要做到。然后他们又会追问你在学校学到了什么呀、考试多少分等等。他们只关注和学习相关的事情,至于你在学校过得是否快乐、有没有发生有趣的事情,这根本不在他们关心的范围之内。
如果你考试考得好的话,那就还行,如果考得不好呢,就要被父母批评了。那个时候,最怕的就是考得不好。父母知道后,就会说你考得不好是偷懒了、跟某某某整天混在一起玩了。
我想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所以很多人的青春都是挺无奈的,很想反叛、远离父母,但是因为受制于经济条件,很多事情都只能听从父母的摆布。
等到后来我们长大了、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了,就真的不愿意再回到父母身边了,这其实就是因为青春时代被他们压制得太久了。
曹雪芹写《红楼梦》,其实就是写自己的那些年的美好回忆。他之所以会在书中写贾宝玉一直不想长大、一直不想离开那些很有个性的女子、一直不想去考取功名,就是因为贾宝玉一直希望能永远留住青春。
当然曹雪芹深知,留住青春只是自己的一个愿望而已,青春是再也回不去了。既然自己回不去了,但他还是希望借助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来警示世人:“好好珍惜你现在拥有的青春年华吧!”
作者曹雪芹认为大好的青春时光绝不可以辜负,我们应该趁着自己年轻、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尝试去做过,日后我们再回顾自己的青春,就不会因为完全没有行动而觉得后悔和遗憾。
我们上学的时候,《花季雨季》这本书卖得非常火。为什么这本书会那么热销呢?其实就是有很多人都希望通过这本书,找到一段美好的青春回忆。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两部电影为什么会那么火,不也是因为很多人都很怀念自己的青春吗?
而除了看这些关于青春的电影,我们更是可以随时通过读《红楼梦》、找到自己的青春印记。作者曹雪芹愿意花十年的心血撰写和修改这本书,正是希望每个都能够从中找回对青春的眷恋、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现在,很多人都活在了物质世界的压力之下。比如很多工薪族都因为要供房供车,所以只顾着拼了老命去赚钱还贷款,对自己的精神世界失去了追求、离诗意和远方越来越远了。
而曹雪芹之所以要写《红楼梦》这部青春小说,就是想告诉我们:“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意和远方”。所以我们且读《红楼梦》且珍惜青春、记得去寻找诗意和远方吧。
对于红楼梦是一本致青春的小说,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