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上古时期”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之前的文学。开门见山地说,这一时期的文学最大的特点是极其简括。这是由于受到了语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共同制约。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记录部落国家中重要的事情,而非抒发某种情感。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例证是这一时期没有形成表示语气和指示句子结构之用的虚词。几乎所有的文字记录都是大致按最简单的句式结构,不加任何藻饰的写就。“辞仅达意”鲁迅先生如是描述。
当时有一首诗《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这是中国最早的诗歌体例:古体诗中的二言诗。如果按现在汉语语法研究术语分析,全诗仅有三个名词和四个名词,诗人是按照“主谓”结构将这些词连缀起来的。这首诗用寥寥数语描绘了一幅远古时期劳动人民用竹子做弹弓射击猎物的图景。
现代考古学认为,最早有文字记述的文学是甲骨文。甲骨文起源于一种古老的占卜方式。上古时期,人们相信用灼烧的龟甲兽骨与神祇沟通,就能得到指示与护佑。在那时,负责占卜的神职人员被称为“巫”。他们需要将占卜的结果(称为“卦象”)用文字记录在兽骨上,这便是现代人所称的甲骨文。甲骨文由于具有丰富的考古价值,今天已经被视为无价之宝。我曾经有幸阅读过一块从周原考古基地发掘出的甲骨文字,所写的内容翻译成现代白话文是说周武王伐纣时曾有一次调动军队,通过占卜询问调动是否正确。卦象显示这次调动可以为战争带来胜利,接下来的事实证明这次占卜的卦象是正确的,因此把它刻在这块兽骨旁边。文章的译文很长,但实际上只用了二三十个字,足见其用笔之至简。这不禁让我想到,传说楚人先祖鬻熊是火神伏羲的后代,在武王伐纣时就担任“巫”的职务,在军中负责占卜,他经常用卦象鼓舞周的军队。最终帮助武王赢得战争。这个传说正好体现了在部落联盟建立伊始,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将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使其统治具有神秘色彩,使被统治者望而生畏,从而巩固统治的史实。
在部落联盟建立伊始,便设有一种专门记录帝王及高级官员言行的官员,这样的官员被称为“史”。《史记》记载:“仓颉,黄帝之史也”,不少人把这当做仓颉造字的证据。但是无论怎样,“巫”和“史”都为中国文学作出的开创之功不可磨灭,是他们是当时的时代精神能够精确可信的传于后世,从而使后人能得见其真貌。“史”的记录在春秋时期被整理成了一本专门的著作,称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