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一)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一年元宵节!今年的元宵倍加思念亲人,除了离世的老父亲,还多了我最爱的母亲!今天是母亲离开我的第十七天,我还没有接受离别,更不用提这无尽的思念……
我的母亲,那个个头矮小、身体单薄、脸上却总是洋溢着笑容。她一生坚强不屈、任劳任怨、勤劳孝顺,回想起母亲这一生的经历,心疼到难以呼吸!
母亲是贫农出身,从小吃不饱穿不暖。母亲六岁那年,外公去世了,对于这个贫苦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留下外婆带着大舅、大姨、二舅和母亲艰难的生活。在母亲的记忆里,她们为了躲避土匪,在山上蹲了几天几夜,为了填饱肚子吃蕨根、油楛、米糠,凡属于可以填饱肚子的东西,几乎都吃过。听着母亲的讲述,我一次次把在眼眶里打转的泪花,合着口水吞进肚子里。母亲说,后来大舅远走他乡成家立业了,大姨出嫁在山的那边,虽然二舅结婚挨着外婆住,但是外婆再也不让她最小的女儿离开她。就这样,母亲嫁给比她大十岁的父亲。
对于母亲来说,命是上天注定,运却掌握在自己手里。母亲用她那弱小的肩膀,撑起整个家,直到她离开。
十七岁,花一样的年纪,母亲不但做了儿媳,还当了母亲。为了生活,父亲常年在外奔波,一年回家两三次,家里有双目失明的爷爷、有“三寸金莲”的奶奶,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全落到母亲身上。母亲不但没有向生活低头,还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母亲一生共生了十三个孩子,现在却只有八个还在母亲身边。每一个孩子出生之前母亲都在劳作,而每一个孩子一出生,母亲又立即下地干活。现在母亲身上留下无数伤病,七月手开裂,九月无法呼吸,寒冬腊月双脚发烫......母亲也就是凭着那一股韧劲,盖起了茅草房,喂了一头猪,照顾好爷爷奶奶,抚育了这一群儿女。爷爷四十八岁失明,竟然活到八十四岁,最后还体面离开人世。三十六年来,真不知母亲是如何悉心照顾爷爷的!
母亲不光要照顾自己的公婆,还要照顾自己的生母。可即便如此,母亲也从未埋怨过任何人,似乎这一切都是她应该做的。
母亲出嫁不久,外婆的胳肢窝下长了个疮,发炎、流脓、最后还长了许多蛆虫。每天晚上都得把里面的蛆虫挑出来,外婆才得以安睡。外婆家和我家屋上屋下,仅一沟之隔。吃过晚饭,母亲跨过后屋檐下的沟坎,来到外婆房间,给外婆清洗、挑虫、包扎,一日未断,直到外婆去世。我想,今天的我如果还算孝顺父母、孝顺长辈,那么一定是母亲的这些行为,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
母亲特别的勤劳!送走老一辈的亲人,母亲的任务就变成养育子女,父亲依然在外奔波。土里的庄稼大季、小季都及时播种、除草、施肥、种菜、喂猪、喂鸡、做鞋子、缝衣服、母亲似乎无所不能。家里人口多,都是哥哥带妹妹,姐姐带弟弟,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等哥哥姐姐们长大了,成家的成家,出嫁的出嫁,留在家里的哥哥姐姐就成了母亲的帮手,大家在母亲的带领下分工合作,种庄稼、挑水、做饭、拌煤、洗碗、最清闲的就是我,放完学回来要么放牛,要么打猪草,母亲恁是从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还记得有一年八月,为了早点把地里的玉米杆砍完,趁着月色,母亲竟然一个晚上都在地里干活。似乎那土里的活儿从来都是干不完的。
母亲时不时也叫上我跟她一起去土里除草、施肥、拔黄豆。炽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那玉米杆上的叶子就像一把把锯齿,割得脸、脖子火辣辣的;那黄豆杆上的豆子呢,就如那一个个带尖的刺,扎得手生疼,不小心还会流血。那滋味,至今都无法忘记。也不知母亲这几十年可有过我这样的感受!
有一天吃完晚饭,母亲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儿啊,你看看你这身体,三天两头的打针吃药,你瘦成这样,怎么能拿得起那三斤六两的锄头?你以后还是好好读书吧,那钢笔可比这锄头轻啊!”说完,母亲似乎抹了一把眼泪,我不知为何,跟着母亲也抹了眼泪。读书成了我此时最重要的事情。不挑水,不放牛、甚至不洗碗。母亲默许了,一个人揽起家里的活,不再叫我。村里人看见了,对母亲的做法提出质疑:一个姑娘家,将来都是别人家的人,干嘛还要读书,不如帮你干点活,还可以节约学费。我害怕!更恨!母亲看出了我的忧虑,把我叫到跟前,对我说:“孩子,不管别人怎么说,只要你愿意读、能读,我就是砸锅卖铁也会供你读书。”听完母亲的这句话,我心里如五味瓶打翻了一样!我不敢看母亲的脸,可是心里却一遍遍回想母亲刚才说过的话。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一字不识的母亲!我暗暗的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读书,要为母亲争一口气。能遇到这样母亲,是我一生最幸运的事情!
人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如果不是五姐的病逝,父亲的西去,我不相信母亲有这么多的眼泪。
五姐结婚在本村,她也是个勤劳、会持家的女人。姐夫常年在炸药库,巡山、守林是他们的责任。姐姐就如妈妈一样,在本村个个都对她夸赞不已。母亲有个好女儿,婆家有个好媳妇!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姐姐生下二儿子,刚满月三天,就丢下两个幼小的孩子撒手人寰。还记得那个清晨,鞭炮声打破了村子的宁静,我从睡梦中惊醒,似懂非懂的,却也明白应该是姐姐走了。穿好衣服跑下去,看见母亲正扑在姐姐身上,一只手抚摸着姐姐的头发,另一只手拽着姐姐的膀子,撕心裂肺、嚎啕大哭!还记得母亲哭诉着说“儿啊!你怎么忍心让我白发人送黑发人?”母亲哭出了这么多年的辛苦,也哭出了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眼泪!她含辛茹苦养大的好女儿,怎么就这样年纪轻轻的离开人世,还丢下那一对可爱至极的儿子。母亲怀疑自己造了什么孽,上天要这样惩罚她!因此,母亲哭得更伤心!如果像母亲这样的人都是在造孽,那么世间就没有不造孽之人。一字不识的母亲哪里清楚,这是社会医学的不发达的结果。如果是现在,姐姐一定不会离去。
时隔二十多年,父亲的离开再次给母亲沉重的一击!“年少夫妻老来伴”,母亲似乎很清楚这句话。去哪儿都想着在家的父亲,要回来给他做饭,陪他聊天。就算父亲听不清母亲说什么,母亲还是会大声的再重复一遍。父亲还是没听见,就假装一笑。记得父亲离世的那个早晨,看情形父亲快要不行了,一个月水米未进的父亲,牙关都已经萎缩了。熬了一整夜,凭母亲的经验,她明白父亲挺不住了,不知何时母亲已经端来藕粉羹,一口口的喂父亲,嘴里还不停的念叨:吃吧,多少吃一点,可不能饿着肚子,即使死了也不能做饿死鬼啊!你今生走的路多,腿脚一定难收回来,吃饱了,好有力气。”旁边的我除了哭什么也不知道,母亲却极其淡定,一滴眼泪也没有。母亲接着说:“你放心走吧,我会照顾好自己,我会好好的......”就这样,父亲走了。母亲哭了。没有嚎啕,泪水却像断了线的珠子,从母亲那褶皱一般的脸颊滑下!母亲不过问父亲的丧事,没事儿时她就坐在父亲灵堂里,默默的注视这一切。老伴走了,出门再不用牵挂,夜晚却再没有那个听她唠叨的人了!
父亲走的这几年,母亲独自一人生活。身体还算康健,只是偶有伤风感冒,加上腿脚越来越不灵活并且疼痛厉害,隔三差五的母亲就要去打针、输液。渐渐地,母亲走出了心理的阴霾,依然坚持劳作,坚持喂鸡,猪是没有喂了,可是园子里的菜依旧那么葱绿。几姊妹时常带着子女们回去陪母亲吃饭,回家时车子的后备箱里总是塞满了母亲种的各种瓜果蔬菜。孙儿们一口一个奶奶,一口一个外婆,叫得母亲合不拢嘴。哪一家孙女、孙子结婚,母亲要弹上一两床被子留作纪念,哪个孙子、孙女考上大学,她要给个红包表示心意。逢年过节,我们全家定是要回去的,摆上个三五桌,说说笑笑,回忆往昔,延续生命的历程,祈祷这样的日子再长久、再长久一些!
我的生命已过半,我要感谢我的母亲,是她赐予我生命,让我能看见这世间的一切美好!今天的我,在生活中如果是个善良的人,那都是源于她的影响!今天的我,遇到困难时,不退缩、不低头,那也是因为她潜移默化的教育!今天的我,用这瘦弱的身躯能挑起肩上的责任,那无疑也是她的言传身教的结果!
这十七天里,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您!而今天,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里,儿再叫一声“妈……”却再无人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