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重复、标准化的东西都会被信息技术来取代,这也是必然,科技解放了我们,提高了生产效率,让更多人思考创造力、审美和品质等感性的东西。因此所有优秀产品都必须把可以标准化、流程化的部分给自动化,尽可能不让消费者感到麻烦。
再加上我们想成为一个行业的领导者就必须给所在行业制定标准。很多人存在这样的认知误区认为只有企业壮大了才可以制定标准,但实际上刚创业的时候就应该制定标准。记住,标准的目的是提供给消费者进行产品好坏判断时的理性依据,因此你必须及早提出标准来逐步改变人们固有的看法。
我很早以前就在思考如何把设计、绘画、口味等非标准化的感性的事物进行标准化,毕竟技能或工具的缺乏阻碍了很多有创造力的人发展,而有多少人愿意在这个时代沉浸下来学习呢?
通过更多的选择营造自定义假象
把感谢的事物分解为各个元素,尽可能通过标准化组成元素来营造量化非标准事物的假象。硅谷的个性化T恤初创公司Teespring为解决那些想要设计出自己T恤但不会绘画的用户面临的问题。
它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图形库,市面上很多的流行图案都可以在这个图形库中找到,真正拥有极端审美的人特别少,因此图形库里面的图案基本可以满足用户的自定义设计需求。如果实在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图形你可以直接使用其他用户或设计师设计的T恤样式,也可以直接让他们帮你设计。
另外由于很多人的审美并不是建立在自己感觉上而是在别人的评价上。所以我想倘若把生成的T恤图和社交媒体绑定,让别人帮你审美也是增加个性化的手段。
这个思路并不是真正的把设计标准化而是通过提供尽可能多的自定义模块让你觉得个性化。
通过提炼大众诉求把非标准转化为标准
我们的审美一直在被塑造,从李宇春的中性化审美到苹果的扁平化审美,大众的审美慢慢变成了你的审美,需求也是这样。我们也许无法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别人都喜欢分东西一定不会差。
在这样的思维下,我们可以提炼出大部分人喜好的元素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产品,毕竟这个时代很多人对效率的重视甚于品质的要求。就拿饮食上来说:好吃能吃饱就可以,比如馄饨,粉丝汤,元宵这些中性的口味,人人都喜欢。
所以地铁里刚出来的自取美食项目合作的商家目前也是中性口味的商品:
人们需要的不是正确的答案而是一个可以相信的答案。
标准化不一定会让你失去个性化,就像苹果手机,所有的外观一样,但通过内在的软件和配件增加了个性化。另外个性化是建立在标准化之上,你不知道标准化是什么你又如何定义非标准?因此就拿外卖来说,你完全可以通过赠送小菜,配料等形式增加个性化。
经验性意味着存在标准化的机会
这么一想很多经验性的东西都可以被标准化。就拿我家里养殖的甲鱼举例子:我爸看甲鱼一眼就知道它是野生的还是家养的,生存了大概多少年,只要根据鳖壳的颜色,底板颜色和四肢活力就可以确定。一旦我们通过传感器等信息技术把这些经验性的判断标准化了,就可以开发这样的工具让普通消费者可以识别优劣。所以我相信未来Google眼镜可以实现实时判断产品质量,让任何人都可以充当专家。
正因此人们现在不断呼吁人工智能在医疗方面的发展,毕竟医疗大都是流程化和指标化的检测,人工智能完全可以自己做到判断,并提出解决方案。
所以一个可能的创业思路就在于把你想做的事询问一些老专家,整理并标准化他们共同提到的要点,一旦实现自动化你就颠覆了一个行业。
以偏概全的标准化手法
尽可能在无法标准化的东西里找到标准化,你没必要把整体全部量化,毕竟无法标准化的都是复杂的东西,复杂意味着各元素间存在有机(上传和下载)联系,单独抽离出来势必不可能得到整体的了解。
但记住我们是商人不是科学家,顾客也只是普通的消费者。你不需要像医院验血一样,把每项指标标准化,查看指标就知道自己有没有生病。他们只需要给自己的行为一个权威背书,就像很多大学生喜欢把知乎的内容转发到朋友圈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一样,你需要的只是提供一些可以量化的元素的合适范围。
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元素进行量化呢?这里牵扯到一个思维:物理性思维。之前写过一篇关于物理性思维、复杂性思维和常规思维的文章,这里不赘述了,只举一个例子。我们熟知的电子香烟可以在健康的同时满足抽烟的瘾。我来假象下电子烟的发明过程:首先要把香烟拆解。了解香烟的组成成分然后通过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来发现让人上瘾的成分,结果显示尼古丁是让人上瘾的根源,然而尼古丁本身没多大危害。香烟中的焦油危害最大,那么把焦油用其他健康东西代替只要保留尼古丁就可以打造出一个健康的“香烟”。这种拆解研究的思维就是物理性思维。
就拿抚育孩子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复杂无法量化的事情,但你可以通过监测孩子每天笑的次数、说话的音调、吃饭的量、睡眠的时长等等可以量化的元素来得到孩子是不是开心成长这个复杂事情的判断依据。一旦你开发的幼儿产品中拥有这些可测量标准那么你就定义了整个行业,你的企业就是最权威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