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个新城市,我都会对这个城市的独立书店感兴趣。按着网传的《北京十大特色书店》清单,今天去了位于复兴门内大街的三味书屋。
虽然早已得知三味书屋历史很久,但直到“三味书屋”的招牌出现在我眼前,还是多少有点不习惯——显然,我已经被标准化的连锁企业惯坏了。
国色古香的建筑,匾型的招牌,加上朴素到可以忽略的装修,让我第一眼看到后怀疑,这是一家在营业的书店吗?
室外装修的“寒碜”,内饰就更“土”了,除了白墙上挂着的展览相框外,唯一能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摆满书的桌子。近百平的店里也只有一个年纪稍大的老板娘和一个中年的伙计在照顾。
三味书屋小到你只需顺时针转一圈就可把它所有的藏书扫视完,然而,正如网评的那样:
三味书屋只提供给你耐得住时间考验和耐得住品味的书、反复琢磨都放不下的书.
如果你爱书,根本不会觉得少,从哲学到历史,从数学到音乐,从古典到畅销,每一个领域你都能找到最经典的著作。书的摆放也不像图书馆那样有固定的分类或编码,更像是某人靠感觉随意摆在书架上。当你看到很多书是关于历史时,你会大概判断这个书架是“历史”。
这种感觉也很奇妙,当所有书籍被按类别摆放时,有些人会不自主跳过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比如哲学、政治、美学。当所有书籍只是大概分类时,读者会被迫扫视所有的书,而不带有任何“选择性忽视”的偏见。比如我就在放着一大堆黄仁宇历史书的书柜上发现了翁贝托·艾柯的《无限的清单》、《美的历史》和《丑的历史》,这三本在标准分类中应属于美学之类,而我几乎是不会去看。
在当代中国,三味书屋是一家“奇葩”的书店,它奇葩的开在中国最霸道的长安街上,奇葩的不符合任何挣钱书店的标准,更奇葩的扛过了二十多个年头。但是,对于喜欢书的人,这是一家非去不可的书店,这是一家有故事的书店,更是一家纯洁的书店,在这里,书是时间的载体。
为了支持三味书屋继续“奇葩”下去,我告诉女朋友我一定要在这里买本书。女朋友说:“书的利润不大,买书不如在它这里喝茶吧。”于是我点了杯绿茶,在亚马逊上买了三本书。
明年的5月18日,我给你过生日。
最后,本文标题若使用“三味书屋游记”、“亲历三味书屋”或“我与三味书屋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等更简洁明了。但我还是选择使用“在三味书屋喝了一杯茶”这个具有很强隐喻性质的标题,祝愿各位看懂